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13章 曹魏屯田制(第2页)

 三、利益博弈:豪强、流民与政权的角力

 屯田制的推行,本质是对土地控制权的重新分配。东汉末年,土地多被豪强“荫附”,流民沦为奴婢。曹操以“国家授田”打破这一格局,却遭豪强抵制。《魏略》记载,河内大族魏讽暗中串联:“曹公夺我田客,此仇不可忘!”但曹操借“魏讽谋反案”诛灭数十家,抄没田产充公。

 对流民而言,屯田制是“双刃剑”。一方面,他们获得土地和基本生存保障;另一方面,屯田民被束缚于土地,不得随意迁徙,《魏律》规定“逃屯者,家属连坐”。仲长统在《昌言》中批判:“屯田之民,虽有牛力,终岁勤苦,仅得糊口,与奴婢何异?”

 政权内部也存在争议。大臣袁涣建议“宜顺民心,不欲者勿强”,主张减轻控制;而枣祗坚持“强制屯田,以足军食”。曹操最终采纳枣祗方案,却在其死后追封“陈留太守”,赐爵列侯,以平衡各方。

 四、成效与隐患:屯田制的历史回响

 屯田制的成效立竿见影。《三国志》记载,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官渡之战,曹操“粮草充足,而袁绍军多饥乏”,此中屯田之功居半。到正始年间,淮南屯田区“仓廪丰实,足供十万大军五年之食”,为后来灭蜀、吞吴奠定经济基础。

 但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:

 1. 剥削加重:后期“官六民四”改为“官七民三”,屯田民逃亡日增。《晋纪》载,嘉平年间“逃屯者十之三四,田亩多荒”。

 2. 土地兼并回潮:司马氏掌权后,屯田土地被权贵侵占,《晋书》称“屯田各部,皆为贵戚隐占”。

 3. 军队腐败:军屯士兵被将领役使如奴仆,《魏略》揭露“典农官私役兵丁,为己营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