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16章 袁绍的致命短板(第2页)

 三、官渡惨败:“弃田丰而信郭图”的迷之操作

 建安五年(200年),官渡之战爆发。袁绍坐拥十万大军,兵力数倍于曹操,却屡屡错失战机。谋士田丰建议“缓战疲敌”(用持久战拖垮敌人),他却以“沮众”(动摇军心)为由将田丰下狱;许攸截获曹操缺粮情报,建议奇袭许都,他反疑许攸通敌。最荒诞的是,当张合、高览建议救援乌巢,郭图却进谗言:“不如攻曹营,彼必自救。”(不如攻打曹操大营,他必定会回师救援。)袁绍竟采纳此计,导致乌巢粮草尽毁,军心大乱。

 《献帝传》记载了一个细节:袁绍兵败后,有人劝田丰出狱,田丰叹道:“袁公外宽而内忌,不亮吾忠,而吾数谏争,若胜而喜,必能赦我;今战败而恚,内忌将发,吾不望生矣。”(袁公表面宽厚但内心猜忌,不明白我的忠诚,我多次进谏,如果他取胜心情好,或许会赦免我;如今战败发怒,内心的猜忌必定发作,我不指望能活下来了。)果然,袁绍回军后立刻赐死田丰,还对身边人说:“吾不用田丰言,果为所笑。”(我没有听从田丰的建议,果然被他嘲笑了。)这种“讳疾忌医”的性格,让他彻底失去翻盘的可能。

 四、豪族底色:袁绍败亡的深层原因

 袁绍的失败,本质是东汉豪族政治的缩影。他重用“汝南袁氏”的旧部,却疏远寒门谋士(如许攸、张合);表面礼贤下士,实则“好谋无决”(喜欢谋划却难以决断)。《傅子》评价:“袁绍宽而不断,好谋而少决,有才而不能用,闻善而不能纳。”(袁绍表面宽厚却不果断,喜欢谋划却缺少决断,有人才却不能任用,听到好建议却不能采纳。)这种矛盾的性格,源于豪族“重虚名而轻实效”的传统。

 更致命的是他的家族内斗。袁绍偏爱幼子袁尚,导致长子袁谭与袁尚争权,兄弟相残。《典略》记载,袁谭曾悲愤地说:“吾为父亲征战多年,反不如幼弟得宠!”这种内耗让袁绍集团在官渡战后迅速分崩离析,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