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34章 乱世枭雄曹孟德(第2页)

 三、权谋与诡诈:争议不断的行事风格

 曹操的权谋与诡诈,在正史与野史中均有诸多记载。最为人熟知的当属“梦中杀人”事件。据《曹瞒传》记载,曹操生性多疑,担心有人趁他熟睡时行刺,于是便对身边的人说:“吾梦中好杀人;凡吾睡着,汝等切勿近前。”一日,曹操在帐中假睡,被子滑落于地,一个近侍出于好心,上前为他盖被。不料曹操突然跃起,拔剑将近侍斩杀,随后又躺回床上继续安睡。醒来后,曹操佯装惊讶地问:“何人杀吾近侍?”众人如实相告,曹操痛哭流涕,下令厚葬近侍。自此,众人皆以为曹操果真会在梦中杀人,却不知这不过是曹操为了保护自己而设下的计谋。

 “望梅止渴”的故事,则展现了曹操在军事谋略上的机智。某次行军途中,士兵们口渴难耐,士气低落。曹操为了鼓舞士气,便指着前方说:“前有大梅林,饶子,甘酸可以解渴。”士兵们听后,口中生津,顿时有了力气,加快了行军速度。这个故事虽在正史《世说新语》中有记载,但野史中却增添了更多生动的细节,如曹操狡黠的眼神、士兵们将信将疑的表情等,使得这个故事更加富有戏剧性。

 四、戏曲中的曹操:白脸奸臣的艺术形象

 在戏曲舞台上,曹操的形象深入人心,尤其是京剧《捉放曹》,将曹操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该剧讲述了曹操刺杀董卓未遂,逃亡至中牟县,被县令陈宫抓获。然而,陈宫钦佩曹操的胆识和抱负,不仅没有将他献给董卓,反而弃官与他一同逃亡。二人行至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,吕伯奢热情款待,出门去买酒,并吩咐家人杀猪。曹操和陈宫在屋内听到磨刀声,生性多疑的曹操误以为吕家人要杀他们向董卓邀功,便先下手为强,将吕家上下八口尽数杀害。等他们发现院子里绑着待杀的猪时,才知道自己误杀了好人。二人急忙出逃,途中遇到买酒归来的吕伯奢,曹操怕吕伯奢告发他们,竟狠心地将吕伯奢也杀死。陈宫对曹操的残忍行为失望至极,与他分道扬镳。

 戏曲中,曹操通常被塑造成白脸奸臣的形象。白色脸谱象征着阴险狡诈、诡计多端,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,将曹操的多疑、残忍和自私刻画得入木三分。在“杀吕伯奢”一折戏中,曹操的唱词“宁可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”,更是将他极端利己主义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,成为了曹操在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台词。这种对曹操形象的塑造,虽然与正史有所偏差,但却深刻地影响了民间对曹操的认知,使“奸雄”成为了曹操在大众心中的重要标签之一 。

 五、文学与情怀:建安风骨的引领者

 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,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。他与儿子曹丕、曹植引领了建安文学的潮流,史称“建安风骨”。曹操的诗歌,如《蒿里行》《观沧海》《龟虽寿》等,气势磅礴,情感真挚。《蒿里行》中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。生民百遗一,念之断人肠”,描绘了汉末战乱后百姓的悲惨生活,表达了他对苍生的怜悯之情;《观沧海》中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”,展现了他广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;《龟虽寿》中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,则抒发了他虽年事已高却依然壮志未酬的豪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