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第18章 北地枪王张绣(第2页)
三、复降之谜:乱世中的反复抉择
建安四年(199年),袁绍、曹操对峙官渡前夕,张绣面临再次抉择。袁绍遣人招降,贾诩却当众驳斥:“袁本初(袁绍)连兄弟(指袁术)不能容,而能容天下国士乎?”(袁绍连兄弟都不能相容,怎会容纳天下贤才?)
转而劝张绣降曹,理由有三:“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,其宜从一也;绍强盛,我以少众从之,必不以我为重,曹公众弱,其得我必喜,其宜从二也;夫有霸王之志者,固将释私怨,以明德于四海,其宜从三也。”(曹操奉天子号令天下,此为应降的第一理由;袁绍势大,我们以少量兵力归附,他必定不重视;曹操势弱,得到我们必定欣喜,此为第二理由;有称霸天下之志的人,定会放下私怨,向四海彰显德行,此为第三理由。)
张绣最终听从建议,再次归降曹操。曹操果然“执绣手,拜扬武将军”,仿佛宛城之仇从未发生。
四、野史余波:“贾诩献计”的民间演绎
民间对张绣的评价,多与贾诩绑定。元代《三国志平话》演绎宛城之战时,加入“贾诩夜观星象,见将星犯主,故劝张绣反”的神化情节。而在明清说书人笔下,张绣被塑造成“有勇无谋,全赖贾诩”的形象,甚至衍生出“贾诩三步棋”的说法:
1. 劝降曹操,保存实力;
2. 反戈一击,立威扬名;
3. 再降曹操,谋定后局。
更荒诞的野史见于《搜神记》:曹昂死后,其魂魄“常现宛城故地,持剑索命”。民间借此传说,暗讽曹操“好色误国”,也暗示张绣降叛背后的道德困境。
五、历史启示:乱世生存的悖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