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五章 千古贤相诸葛亮(第2页)
当孙权问“刘豫州新败,安能抗此难乎”,诸葛亮答:“豫州军虽败于长坂,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,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。曹操之众,远来疲弊,闻追豫州,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,此所谓‘强弩之末,势不能穿鲁缟’者也。且北方之人,不习水战;又荆州之民附操者,逼兵势耳,非心服也。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,与豫州协规同力,破操军必矣。操军破,必北还,如此则荆、吴之势强,鼎足之形成矣。成败之机,在于今日。”(《三国志》)
这番辩论促成孙刘联盟,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。宋代学者苏洵在《权书》中评:“诸葛亮之说服孙权,乃纵横家之雄也,然其心在兴汉,非为身谋。”
四、治蜀经纬:七擒孟获与六出祁山
1. 七擒孟获定南中
建兴三年(225年),诸葛亮南征孟获,采纳马谡“攻心为上”之计。《汉晋春秋》载,孟获被擒后不服:“向者不知虚实,故败。今蒙赐观营陈兵势,若只如此,即定易胜耳。”诸葛亮笑而纵之,七擒七纵后,孟获泣拜:“公,天威也,南人不复反矣。”(《三国志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)他在南中推行“和彝”政策,教民农耕、织锦,至今云南少数民族仍流传“诸葛锦”“孔明灯”的传说。
2. 六出祁山伐曹魏
从建兴六年(228年)至建兴十二年(234年),诸葛亮先后六次北伐:
- 首次北伐,用“声东击西”计,扬言出斜谷取郿,令赵云、邓芝率疑兵吸引曹真,自率主力出祁山,“南安、天水、安定三郡叛魏应亮,关中响震”(《三国志》),后因误用马谡失街亭而退;
- 第四次北伐,在卤城大败司马懿,“获甲首三千级,玄铠五千领,角弩三千一百张”(《汉晋春秋》),却因李严运粮不济而还;
- 最后一次北伐,驻军五丈原,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,“亮每患粮不继,使己志不申,是以分兵屯田,为久驻之基”(《三国志》),直至积劳成疾。
五、出师表:托孤重臣的泣血绝笔
建兴五年(227年),诸葛亮出师北伐前上《出师表》:
“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,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……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;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。先帝在时,每与臣论此事,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、灵也。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,此悉贞良死节之臣,愿陛下亲之信之,则汉室之隆,可计日而待也。
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后值倾覆,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,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先帝知臣谨慎,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。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,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,故五月渡泸,深入不毛。今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,当奖率三军,北定中原,庶竭驽钝,攘除奸凶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。”(《三国志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