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夏侯双璧(第2页)
(四)君臣相知的特殊恩荣
夏侯惇与曹操的关系,绝非普通君臣可比。《三国志》记载:"太祖军于摩陂,召惇常与同载,特见亲重,出入卧内,诸将莫得比也。"(《三国志·魏书九》)翻译过来就是:曹操驻军摩陂时,经常让夏侯惇与自己同乘一辆车,对他特别亲近看重,允许他自由出入自己的卧室,这是其他将领都没有的待遇。
这种信任到了什么程度呢?野史记载,有次曹操患头风病,疼得彻夜难眠,只有夏侯惇在身边时,他才能稍微入睡。还有一次,夏侯惇喝醉了酒,误闯了曹操的卧室,曹操不仅没怪罪,还让人给他盖上被子,可见两人关系之亲密。
黄初元年(220年),曹丕称帝后,封夏侯惇为大将军。可惜同年四月,夏侯惇就病逝了。临终前,他留下遗言薄葬,墓中只放了一副盔甲和一卷兵书。曹丕亲自素服发丧,追谥他为忠侯,并下令:"夏侯惇功高盖世,当配享太祖庙庭。"这是曹魏武将的最高荣誉,整个三国时期,能享此殊荣的也不过数人。
二、夏侯渊:虎步关右的突击大师
(一)千里奔袭的战术奇才
建安十九年(214年),陇西地区的羌人部落突然收到消息:曹魏大将夏侯渊正率骑兵赶来,距离他们的城池只有百里之遥。羌人首领哈哈大笑:"从长安到这里有千里之遥,夏侯渊就是长了翅膀也飞不过来!"谁知第二天清晨,城楼上的哨兵就惊恐地大喊:"曹军到了!"
这就是夏侯渊最擅长的"闪电战"。他字妙才,是夏侯惇的族弟,同样出身谯县夏侯氏。《三国志》评价他:"渊为将,赴急疾,常出敌之不意。"(《三国志·魏书九》)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:夏侯渊作为将领,行动迅速,常常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。这种战术风格在平定陇右时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当时陇西豪强宋建自称"河首平汉王",盘踞枹罕(今甘肃临夏)三十多年。曹操派夏侯渊前去平叛,众将都认为枹罕城坚池深,难以攻克。夏侯渊却力排众议:"宋建虽据险自守,但兵少粮缺,若我军倍道兼行,必能一战而定!"于是他留下步兵押运粮草,亲自率领五千骑兵昼夜兼程,只用了十天就抵达枹罕城下。宋建根本没料到曹军来得如此之快,仓促应战,结果城破被杀。曹操得知后,大喜过望,称赞道:"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,渊一举灭之,虎步关右,所向无前。"(《三国志·魏书九》)"虎步关右"这个成语,就是从这里来的。
(二)妙才轶事与裙带关系
夏侯渊除了会打仗,还有两个特点广为人知:一是善于射猎,二是和曹操是连襟。野史《魏氏春秋》记载:"渊性善射猎,逐兽辄终日,所获倍于他人。"(裴松之注引《魏氏春秋》)据说他年轻时打猎,能追着野兽跑一整天,捕获的猎物比别人多一倍,这体力和耐力简直不像人。
更有意思的是他与曹操的亲戚关系。《三国志》记载:"渊妻,太祖内妹也。"(《三国志·魏书九》)"内妹"就是妻子的妹妹,也就是说,夏侯渊的妻子是曹操妻子的妹妹,两人是连襟。这种关系让夏侯渊在曹魏阵营中地位特殊,也让他更加得到曹操的信任。
还有一个小故事能看出夏侯渊的性格。曹操年轻时犯了案子,夏侯渊为了保护他,主动顶罪入狱。后来曹操又想办法把他救了出来。《魏书》记载:"太祖居家,曾有县官事,渊代引重罪,太祖营救之,得免。"(裴松之注引《魏书》)从这件事也能看出,夏侯渊不仅勇猛,还很讲义气,难怪曹操对他如此看重。
(三)定军山的悲壮落幕
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,汉中之战进入白热化。刘备率军驻扎在定军山(今陕西勉县),夏侯渊则率军前来对峙。此时的夏侯渊已经是征西将军,镇守汉中多年,经验丰富。但他没想到,自己一生的辉煌,即将在此画上句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