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42章 定海神针费文伟(第2页)

 费祎出使东吴多次,每次都能不辱使命,不仅巩固了吴蜀联盟,还凭借幽默风趣的谈吐,把孙权都变成了他的“粉丝”。有一次,孙权喝高了,拉着费祎说:“杨仪、魏延这俩刺儿头,以后肯定闹事,你可得小心啊!”费祎表面上应和,心里却寻思:“我们蜀汉的事儿,您就别操心了!”但嘴上依然客客气气,哄得孙权哈哈大笑。

 三、调和矛盾:蜀汉的“和事佬”

 回到蜀汉,费祎面临的最大难题,是调和杨仪和魏延这对“冤家”。这两人一个是足智多谋的丞相长史,一个是勇猛善战的征西大将军,本事都不小,脾气也都不小,见面就掐,谁也不服谁。有一次,两人又吵起来了,魏延拔出刀在杨仪面前晃悠,差点就砍了上去。

 费祎二话不说,直接冲过去,一手拦住魏延的刀,一手拉着杨仪:“行了行了,多大点事儿!都冷静冷静!”然后像哄小孩一样,把两人分别拉到一边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。他对魏延说:“老魏啊,你这暴脾气得改改,杨仪再怎么说也是文官,你跟他计较啥?”又对杨仪说:“老杨,魏延是武将,粗人一个,你别跟他一般见识!”

 在费祎的努力下,杨仪和魏延虽然还是互相看不顺眼,但至少没再闹出人命,继续为蜀汉效力。诸葛亮对此十分欣慰:“费祎这和事佬当得,比我强多了!”

 四、治国能臣:夹缝中的生存之道

 诸葛亮病逝后,费祎接替蒋琬,成为蜀汉的执政者。当时蜀汉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:国力因多次北伐损耗严重,百姓负担沉重;外部曹魏虎视眈眈,东吴也并非完全可靠。费祎深知,此时不能再穷兵黩武,必须休养生息。

 他力排众议,放缓了北伐的脚步,主张与民休息。有人不服气:“不北伐,怎么兴复汉室?”费祎耐心解释:“连年征战,百姓苦不堪言。咱们得先把家底攒起来,不然拿什么跟曹魏打?”他整顿吏治,轻徭薄赋,鼓励生产,没过几年,蜀汉的经济就有了明显起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