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章 白痴天子(第2页)
(二)“八王之乱”的导火索
贾南风为巩固权力,先联合汝南王司马亮、楚王司马玮,诛杀辅政大臣杨骏。《资治通鉴》载:“元康元年三月,贾后矫诏,使楚王玮收骏。骏逃于马厩,为兵所杀,夷三族,死者数千人。”随后,她又设计除掉司马亮与司马玮,制造“一箭双雕”的权谋惨剧。民间流传歌谣:“天苍苍,野茫茫,贾后乱,八王忙。”《魏氏春秋》载,司马玮讨杨骏时,军中突现“白发兵”——皆为年逾六十的老兵,称“受武帝遗诏,诛逆臣”。时人迷信此为“白发返黑”的祥瑞,实则贾后暗中招募的亡命之徒。
三、朝堂傀儡:“官私蛤蟆”的政治隐喻
(一)“蛤蟆为官”的憨语解读
司马衷在华林园听到蛤蟆叫,问左右:“此鸣者,为官乎,为私乎?”(《晋书》)这则看似愚蠢的提问,后世却有多重解读:
- 谶纬说:晋代“五行家”认为“蛤蟆属水,水者,阴也”,暗示贾后专权(《宋书·符瑞志》);
- 民谣说:洛阳百姓改编为“蛤蟆叫,官私闹,惠帝问,贾后笑”,讽刺朝政混乱;
- 哲学说:名士郭象在《庄子注》中借题发挥:“官私之辨,圣人所难,何况惠帝?”实则暗讽时人“以愚为智”。
(二)“麇鹿游于姑苏”的预言
永康元年(300年),司马衷临幸金墉城,见野鹿闯入宫苑,叹曰:“此非上林(皇家猎苑)之物,何以至于此?”侍中嵇绍(嵇康之子)借机进言:“昔伍子胥曰‘麇鹿游于姑苏’,今陛下见鹿于金墉,殆不祥之兆也。”(从前伍子胥说麋鹿将在姑苏台游玩,今天陛下在金墉城见到鹿,大概是不祥的预兆。)果然,次年“八王之乱”全面爆发,洛阳城破,司马衷沦为傀儡。(“姑苏”指春秋吴王宫殿,后为废墟,喻亡国之兆。)
四、八王乱局:白痴天子的流离生涯
(一)“肉糜将军”的荒诞封号
永安元年(304年),成都王司马颖劫持司马衷至邺城。途中粮食匮乏,侍从进献粗米饭,司马衷难以下咽。有个叫孟玖的宦官灵机一动,将肉捣碎拌入饭中,称“肉糜饭”。司马衷大喜,连食三碗,遂封孟玖为“肉糜将军”。此事在《晋阳秋》中被记为“千古笑柄”,民间谚云:“将军肉糜,可退敌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