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5章 孝文帝迁都改姓(第2页)

 (2)“禁胡语,说汉语”

 孝文帝规定:“30岁以上的人,改口音难,暂时不管;30岁以下的官员,必须说汉语,谁说胡话就罢官!”有次他抽查官员说话,发现光禄大夫刘昶(chang)还在说鲜卑语,当场把他降了职。刘昶委屈地说:“陛下,我这舌头打小就说胡话,改不过来啊!”孝文帝说:“改不过来就使劲改,别找借口!”(《资治通鉴·齐纪三》载:“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,若有违者,免所居官。”)

 (3)“改胡姓,换汉姓”

 这是最狠的一招。孝文帝说:“鲜卑姓太长,不好记,以后都改成汉姓!”他带头把“拓跋”改成“元”,所以后来他叫元宏。其他贵族也跟着改:独孤氏改姓刘,步六孤氏改姓陆,贺赖氏改姓贺……改完后,孝文帝还让人编了本《姓族志》,把汉姓和鲜卑姓对应起来,方便大家“对号入座”(《魏书·官氏志》载:“诏改姓,谓‘拓跋’为‘元’,‘独孤’为‘刘’,余如例。”)。

 四、“坑爹”太子与“改革阵痛”:反对者的下场

 孝文帝的改革遭到不少人反对,其中最“坑爹”的就是他儿子元恂(xun)。这小子从小在平城长大,受不了洛阳的热天气,天天念叨:“还是平城好,凉快!”有次他趁孝文帝外出,偷偷穿上鲜卑服,召集了一批鲜卑贵族,说:“咱回平城去,别在这鬼地方待着了!”(《魏书·废太子恂传》载:“恂不好书学,体貌肥大,深忌河洛暑热,意每追乐北方。”)

 孝文帝听说后,气得火冒三丈,立刻赶回洛阳,把元恂叫来,亲自拿鞭子抽他,抽得他皮开肉绽。但元恂还是不服,孝文帝狠下心,废了他的太子位,贬到河阳(今河南孟州)当平民。后来有人报告说元恂“还想造反”,孝文帝叹了口气,赐了杯毒酒给他——为了改革,亲儿子也得“忍痛割爱”(《资治通鉴·齐纪三》载:“帝至长安,引见恂,数其罪,免为庶人,置于河阳无鼻城,以兵守之。”)。

 除了元恂,鲜卑贵族穆泰、陆叡(rui)等人也起兵反对改革,孝文帝派军镇压,把穆泰砍了头,陆叡贬为庶人。经过这几次“杀鸡儆猴”,反对声音才渐渐小了下去,但改革的“阵痛”也让孝文帝伤透了脑筋。

 五、“汉化”背后的“政治算盘”

 孝文帝搞汉化,可不只是“追星汉文化”,背后有更深的政治考虑:

 (1)“拉拢汉人,巩固统治”

 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,要统治中原,必须得到汉人地主的支持。孝文帝推行汉化,等于告诉汉人:“咱鲜卑人也是‘文化人’,跟你们是一伙的!”果然,很多汉人世家大族开始支持北魏,比如荥阳郑氏、清河崔氏,还把女儿嫁给鲜卑贵族,形成了“胡汉通婚”的潮流(《魏书·高祖纪》载:“诏诸州郡,举贤良方正、直言极谏之士,以劝农桑,兴教化。”)。

 (2)“削弱旧贵族,集中皇权”

 鲜卑旧贵族势力太大,孝文帝通过迁都和汉化,把他们从老巢平城拽到洛阳,脱离了原来的势力范围,再用汉文化“改造”他们,让他们慢慢失去“武力优势”。同时,他提拔汉人官员,平衡鲜卑贵族的权力,把皇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