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2章 李密献策瓦岗强(第2页)

 李密的「画饼」很快见效。大业十二年(公元616年),他献策奇袭荥阳周边县城,缴获大批粮草。隋朝派名将张须陀率军镇压。这张须陀是隋军的「救火队长」,此前在山东连败王薄、孙宣雅等起义军,号称「所到之处,贼皆溃散」。翟让听说张须陀来了,吓得想跑路,李密却胸有成竹:「张须陀有勇无谋,且士卒骄横,可一战擒之。」

 他设下的埋伏堪称经典:让翟让率主力正面迎战,佯装败退;自己则带数千精兵埋伏在大海寺(今河南荥阳东北)周边的芦苇荡中。张须陀果然轻敌追击,等隋军进入埋伏圈,李密一声令下,伏兵四起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当时「密发伏掩之,须陀众溃」,张须陀虽连杀数人,却被瓦岗军层层包围,最终长叹:「兵败如此,何面见天子乎!」自刎而死。此战后,瓦岗军声威大震,李密也从「阶下囚」变成了「李长史」,拥有了自己的亲兵队伍。

 三、洛口惊雷:三十万饥民的选择

 李密深知,要成大事,必须拿下战略要地。他盯上了洛口仓——这是隋朝最大的粮仓之一,位于今河南巩义,存粮足够百万大军吃数年。当时洛口仓仅有数千隋军把守,李密对翟让说:「今百姓饥馑,洛口仓米粟山积,若袭而取之,开仓赈济,百万之众可一朝而成!」

 大业十三年(公元617年)春,李密率七千精兵,趁夜奔袭洛口仓。据《隋唐嘉话》记载,他让士兵们换上隋军服饰,谎称是押运粮草的部队,骗开仓门后突然发难,一举擒杀守将。打开仓门的那一刻,瓦岗军惊呆了——仓内粮窖鳞次栉比,每个窖都高数十丈,里面的粟米堆得像小山。李密当即下令:「开仓放粮,任百姓自取!」

 消息传开,周边饥民如潮水般涌来。《旧唐书》描述:「老弱襁负,道路相属,众至数十万。」有的百姓干脆在粮仓旁搭起草棚,每天领完粮食就下锅煮食。当时有首民谣唱道:「扶老携幼往瓦岗,只因洛口米粟香。官府如狼又似虎,不如瓦岗做大王。」李密趁机收编流民,瓦岗军从万余人迅速扩充到三十万,成为中原最强大的起义军。

 实力壮大后,李密的野心也开始膨胀。翟让虽然豪爽,但毕竟格局有限,他的部下甚至劝他:「李密是贵族,怎会久居人下?不如先下手为强。」翟让却摆摆手:「若无李密,我等还只是草寇。」为了安抚李密,他竟主动让出首领之位,还说:「我翟让本是亡命之徒,得遇魏公,乃天意也!」于是,李密在洛口仓城登基,自称「魏公」,建元「永平」,设立三司六卫,俨然一个小朝廷。

 四、权力毒酒:从兄弟到仇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