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章 李白醉草吓蛮书(第2页)
唐玄宗大喜过望:“李爱卿果然博学!快说说,这国书写的什么?”李白拿过国书,眯着眼睛看了半天,突然脸色一变,将国书往案上一扔:“陛下,这渤海国实在无礼!书中竟说我大唐‘徒有虚名,疆土日蹙’,还要求陛下割让辽东数州,否则‘铁骑踏破长安’!”
满朝文武闻言大惊失色。唐玄宗更是气得浑身发抖:“岂有此理!小小渤海,竟敢如此狂妄!李爱卿,你且代朕草拟一封回书,一定要让他们知道我大唐的厉害!”
李白打了个哈欠:“陛下,臣刚喝了酒,脑子糊涂,恐怕写不出什么好文章。”唐玄宗连忙说:“无妨,朕赐你御酒三杯,助你诗兴。”李白却摇摇头:“臣非是要酒,只是时高将军为臣脱靴,文思泉涌,想让他再为臣斟酒,助助雅兴。”
高力士在一旁听得牙痒痒,却只能忍气吞声,拿起酒壶为李白斟酒。李白一饮而尽,提笔蘸墨,却不立刻书写,而是对唐玄宗说:“陛下,臣闻渤海国使者素以勇猛自诩,臣若不拿出些气势,恐怕吓不住他们。请陛下准臣坐在御座之侧,方可一挥而就。”
唐玄宗竟真的让李白坐在自己旁边的绣墩上。李白这才提起笔,在绢帛上奋笔疾书。他时而仰头饮酒,时而放声大笑,写几句就扔给旁边的宦官,让他们传给唐玄宗看。只见上面写着:
“大唐皇帝诏曰:渤海小邦,僻处海东,本属箕子旧封,久沐天朝德化。乃敢包藏祸心,妄言割地,何异井蛙语海,夏虫语冰!昔我太宗皇帝,天可汗之威,震铄古今,北逐突厥,西灭高昌,南服百越,东定辽东。尔渤海蕞尔小国,若敢螳臂当车,朕当发幽燕之甲,渡辽水,越碣石,踏平尔国都城,斩尔王首,悬于长安朱雀街,以儆效尤!……”
这篇诏书气势磅礴,辞锋锐利,将渤海国骂得狗血淋头,又将大唐的军威国威展现得淋漓尽致。李白写完,将笔一扔,倒在绣墩上呼呼大睡。唐玄宗接过诏书,反复看了几遍,连声叫好:“好!好一个‘井蛙语海,夏虫语冰’!就这么办!”
四、蛮使心惊的后果:万国来朝的余波
渤海国使者接过回书,见上面字迹龙飞凤舞,气势逼人,虽然看不懂内容,却也吓得够呛。高力士故意板着脸说:“这是我大唐李学士代天子草拟的诏书,你们自己看看吧!”
使者连忙找来通译,将诏书内容翻译出来。听着翻译战战兢兢的声音,使者的脸色越来越白,额头直冒冷汗。当听到“斩尔王首,悬于长安朱雀街”时,使者“扑通”一声跪在地上,连连磕头:“小国不知天威,冒犯天朝上国,罪该万死!请陛下恕罪!”
唐玄宗见状,满意地点点头:“念尔等无知,朕就不追究了。回去告诉你们国王,好好守着疆土,年年进贡,岁岁来朝,否则……”他指了指李白的诏书,使者吓得魂飞魄散,连连称是。
据说渤海国国王收到回书后,吓得三天没敢吃饭,连忙派使者带着厚礼前来谢罪,还表示愿意永为大唐藩属。这便是“李白醉草吓蛮书”的故事,出自明代冯梦龙的《警世通言》,虽为小说家言,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李白才华的崇拜,以及大唐国威的想象。
五、赐金还山的结局:诗仙的长安梦碎
李白在长安的狂放行为,终究得罪了不少人。高力士因脱靴之辱,常在杨贵妃面前说李白的坏话,说他在《清平调》中写“借问汉宫谁得似,可怜飞燕倚新妆”,是暗讽杨贵妃像赵飞燕一样妖冶惑主。杨贵妃信以为真,便常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不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