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18章 桓温北伐(第3页)

 五、“九锡之礼”:权臣篡逆的最后一步

 桓温晚年汲汲以求“九锡之礼”——此为古代帝王赐给权臣的最高礼遇,实为篡位前的铺垫。然谢安、王坦之等士族领袖故意拖延,每次桓温遣使催促,便以“文辞未工,需再润色”为由搪塞。

 桓温病重时,令弟弟桓冲(328—384) 问谢安:“九锡究竟何时可成?”谢安笑答:“急甚?大司马百年之后,自当定论。”桓温闻之吐血,对桓冲道:“谢安此语,直咒我死!”

 人物注:桓冲,字幼子,桓温之弟。他性情谦退,虽接掌桓氏兵权,却能与谢安协作共御前秦,时称“荆扬和穆”。淝水之战时,他率荆州军攻前秦襄阳,牵制秦军兵力,为东晋取胜立下功勋。

 临终之际,桓温犹喃喃自语:“吾灭成汉、定巴蜀、三举北伐,功岂在王导、谢安之下?”然后世评其“功高盖主,威震人主”,亦惜其“志大才疏,终难成事”。

 六、桓氏家族的兴衰:从权倾朝野到土崩瓦解

 桓温死后,其弟桓冲、子桓玄(369—404) 相继掌权。桓玄更为跋扈,于公元403年废晋安帝,自立为帝,建国号“楚”,史称“桓楚”。然他治国无方,骄奢淫逸,终被刘裕起兵推翻,桓氏家族自此衰亡。

 桓玄兵败逃亡时,仍不忘摆帝王架子:“吾桓玄乃天命所归,尔等何惧?”麾下士兵窃议:“昔年桓公北伐,虽败亦有气势,岂似今日狼狈?”桓玄闻之,怒砸炊具:“此非败逃,乃战略转移!”

 人物注:桓玄,字敬道,桓温之子。他继承父权后,先杀殷仲堪、杨佺期等荆州豪强,后篡晋称帝,却因“游猎无度,政令无常”失去民心。刘裕以“匡复晋室”为名起兵,桓玄兵败被杀,时年36岁,其建立的“桓楚”政权仅存半年。

 七、历史的多面镜:权臣、名将与名士的交织

 桓温的一生充满矛盾:他是灭成汉、三度北伐的名将,也是废立皇帝、觊觎神器的权臣;能道出“树犹如此”的千古悲叹,亦行废君篡逆的荒唐之事。这种复杂性,恰如史家所言:“历史人物非黑白两色,其人性的幽微处,正如水墨画的浓淡皴染,方见真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