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第19章 王谢风流
一、一条小巷与半个东晋
建康城的乌衣巷,窄得只能并排走两辆牛车,却装下了东晋王朝最牛的政治天团。从王导扶着司马睿登基开始,到谢安在淝水之战里摇扇子,这条巷子里走出的人,能把东晋的历史书填满一半。
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,这俩家族的发家史就像开了挂。王氏老祖宗是西汉的谏大夫王吉,谢氏祖上给曹操打过工,到了东晋初年,两家跟着司马睿南渡,一下子成了“江左豪门”。《南史》里说他们“七代人戴官帽,满门都是文化人”,这话一点不夸张。你想啊,从汉朝到梁朝,七辈人都当大官,搁现在就是“公务员世家”里的战斗机。
他们厉害在哪儿呢?三招儿:第一,文化包装。王家孩子必须学书法,谢家子弟必修诗词,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拿“艺术特长生”当敲门砖;第二,联姻组网。王导的孙女嫁给谢安的侄子,谢玄的女儿又嫁给王羲之的孙子,亲上加亲,跟织毛衣似的把权力网织得密不透风;第三,见好就收。王敦叛乱的时候,王氏全家跪在宫门口请罪,谢玄北伐失败后,谢氏主动交权,这叫什么?这叫“政治智慧”。
二、王羲之:被书法耽误的顶流女婿
公元346年,郗鉴(xi jiàn)想给女儿找对象,派了个门客去王导家挑女婿。王导大手一挥:“我家小子都在东厢房,随便看!”门客回来跟郗鉴说:“王家那几个小伙子,个个打扮得人模狗样,就一个人露着肚皮躺在床上啃饼,跟没听见似的。”郗鉴一拍大腿:“就他了!这才是我要的女婿!”
这个“躺平”的小伙子就是王羲之。《世说新语》里写得明白:“郗太傅派人去王家求婿,别人都正襟危坐,只有王羲之坦着肚子躺着,跟没事人一样。”后来“东床快婿”就成了女婿的代名词,不过那时候,书法只是王羲之的“副业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