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3章 王世充洛阳称雄

大业十三年(公元617年)的洛阳城,隋恭帝杨侗站在紫微宫城楼上,望着城外李密的三十万瓦岗军营帐,手里的玉笏板(hu,古代大臣上朝拿的手板)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。此时洛阳城内粮草将尽,军心涣散,而救兵只有一个人——那个长着络腮胡、说话带着西域口音的王世充。谁也想不到,这个被隋炀帝派来救火的将领,日后会穿着龙袍坐在太极殿上,把隋朝的最后一点香火彻底掐灭。

 一、胡儿猾虏:从西域胡商到隋朝将领

 王世充本不姓王,祖上是西域胡人,原姓支,后来入赘王家才改姓王。《旧唐书》说他「豺声卷发,识鉴明悟」,意思是说话像狼嚎,头发卷曲,却很有见识。这副长相在中原人眼里颇为奇特,但也暗示了他骨子里的狡黠。早年他在洛阳做小官,靠揣摩上意步步高升,隋炀帝南巡江都时,他特意进献奇珍异宝,被提拔为江都通守。

 大业九年(公元613年),王世充迎来了人生第一个转机。当时杨玄感起兵反隋,王世充率江都兵平叛,用了个阴招:他招募了一万江淮精锐,每次作战前都让士兵们宣誓效忠,还把战死士兵的名字刻在石碑上,立在军营前。这招很奏效,士兵们为了留名青史,打仗格外卖命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他「数破杨玄感,以功进位将军」。

 但真正让他崭露头角的,是镇压江淮起义军。当时孟让率领十万起义军逼近江都,王世充手下只有数千人。他故意放弃几座城池,引诱孟让深入,然后在石子河设下埋伏。当孟让的军队大半过河时,王世充突然杀出,斩杀数万起义军。这一战让他名声大噪,隋炀帝赏他金帛无数,还让他参与朝政。

 王世充的狡猾在此时已显露无遗。他每次打了胜仗,都把战利品全部分给士兵,自己分文不取,因此深得军心。但他暗地里却培植私人势力,招募了一批西域胡人组成亲卫队,人称「龙骧军」。这些人只认王世充,不认隋朝皇帝,为他日后夺权埋下了伏笔。

 二、洛阳救火:夹缝中的权力游戏

 大业十三年,李密攻克洛口仓,兵临洛阳城下。隋恭帝杨侗任命王世充为大将军,让他率五万精兵救援洛阳。王世充知道,这是一场豪赌——赢了,他就是隋朝的救命恩人;输了,脑袋就得搬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