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11章 武媚娘驯马立威(第2页)

 三、驯服的真相

 《旧唐书·则天皇后本纪》里记载了这个场景,原文是:“则天年十四,太宗闻其美容止,召入宫,立为才人。及太宗崩,则天居于感业寺。太宗有马名狮子骢,肥逸无能调驭者。朕为宫女侍侧,言于太宗曰:‘妾能制之,然须三物,一曰铁鞭,二曰铁楇,三曰匕首。铁鞭击之不服,则以楇楇其首,又不服,则以匕首断其喉。’太宗壮朕之志。”(注:此处引用《旧唐书》,“朕”为武则天晚年自述,翻译时改为“臣妾”以符合当时身份)

 这段记载很有意思,武媚娘的方法根本不是“驯”,而是“杀”。她不在乎马是否听话,只在乎能不能让它屈服。这种思维方式,与传统驯马讲究“恩威并施”“人马合一”截然不同,透着一股赤裸裸的强权逻辑——顺我者生,逆我者亡。

 唐太宗听完,沉默了片刻,最终只是淡淡说了句:“你倒是有胆识。”他没有让武媚娘真的去驯马,也没有提拔她,只是命人将狮子骢牵回马厩,加派了人手看管。这件事如同一根刺,扎进了太宗的心里。他看到了这个少女身上那股未经驯服的野性,那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狠劲,让他隐隐感到一丝不安。

 四、被冷落的才人

 从那以后,武媚娘在太宗身边的日子并未因此改变。她依旧是那个五品才人,负责记录起居注,偶尔替太宗研墨。史书上几乎没有她在太宗朝受宠的记载,直到太宗病重,她与当时的太子李治(后来的唐高宗)在病床前相遇,命运才有了转折。

 为什么太宗没有赏识她的“壮志”?或许正是因为她的方法太过残酷。唐太宗是马上得天下的君主,也是开创“贞观之治”的仁君,他懂得治国需要恩威并施,更需要笼络人心。驯马如治民,若一味用强,只会让百姓离心离德。武媚娘的铁腕手段,在他看来,或许适合打天下,却不适合治天下,甚至可能带来祸乱。

 而武媚娘自己另有想法。多年后,她已是君临天下的则天皇帝,向大臣们提起这段往事时,依旧带着几分得意:“当年我就是用这法子,让那狮子骢乖乖听话。你们说,这法子狠不狠?”大臣们自然山呼万岁,称赞陛下天纵英才。在当时的宫廷里,她的这番话,恐怕只让太宗觉得,这个女子太过危险。

 五、历史的伏笔

 这场驯马风波,本质上是武媚娘的第一次“政治表演”。她抓住了一个看似与自己无关的事件,主动出击,展现了自己的胆识和决断力。这次表演未能达到预期效果——没能获得太宗的青睐,却清晰勾勒出她的性格底色:不甘于平庸,敢于打破常规,为了目标可以不惜一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