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13章 狄仁杰智斗酷吏(第2页)

 李静仁按照武则天的吩咐,提出要见狄仁杰。来俊臣眼珠一转,连忙摆手:“狄公毕竟是宰相,如今戴罪之身,衣衫褴褛,恐污了公公的眼。不如就在此处看他的供状吧。”说着,他命人取来一摞供词,上面果然有狄仁杰的签名画押。

 但李静仁牢记武则天的叮嘱,坚持要见本人。来俊臣无奈,只好让人带李静仁去牢房。路上,他悄悄吩咐狱卒:“给狄仁杰换身干净衣服,整理好仪容,别让他乱说话。”狱卒心领神会,跑到牢房里,给狄仁杰套上一件干净的囚衣,又找了个假发套戴在他头上(注:唐代男子束发,囚徒常因受刑脱发,此为野史《朝野佥载》记载)。

 李静仁走进牢房时,看到狄仁杰端坐在角落,虽面色憔悴,却衣着整齐,头上还戴着巾帻。他凑近低声问道:“狄公,供状可是实情?”狄仁杰抬眼看看四周,见狱卒站在不远处监视,便故意提高声音说:“如供状所言,我确实谋反,只盼早死。”

 来俊臣在外面听到这话,得意地对李静仁说:“公公看,狄公自己都认了。”李静仁点点头,却在转身时,无意间瞥见狄仁杰的巾帻戴得有些歪斜,露出了里面光秃秃的头顶——显然是临时戴上的假头套。一个“心服口服”的犯人,何必遮掩脱发?这反常的细节让他心中生疑。

 回到皇宫,李静仁将所见所闻如实禀报,特别提到了那个歪斜的假头套。武则天听完,猛地将手中的玉如意拍在案上:“果然有诈!来俊臣竟敢欺瞒朕!”她立刻下旨,亲自提审狄仁杰。

 四、朝堂上的对质:神探的逆转时刻

 武则天在紫宸殿召见狄仁杰。殿内气氛严肃,来俊臣也被传召到场,站在一旁低着头,额角渗出冷汗。武则天看着阶下的狄仁杰,开门见山:“狄公,你为何承认谋反?”

 狄仁杰跪拜在地,声音洪亮:“陛下若不允许臣认罪,恐怕早已死于酷刑,哪还有机会面圣申诉?”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来俊臣审问时,曾说‘凡入此门者,无不屈招’。臣若不招,恐怕早已被打得筋骨尽断。”

 《新唐书·狄仁杰传》记载了这段对话:“后问故,对曰:‘不承反,已死于鞭笞矣。’”狄仁杰的回答既点明了酷吏的残暴,又暗示了自己的无奈。武则天又问:“那如何在棉衣里藏密信?”狄仁杰便将来俊臣如何逼供、自己如何设计传信的经过娓娓道来,条理清晰,毫无破绽。

 来俊臣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,连忙跪下辩解:“陛下,这是狄仁杰狡辩!他谋反证据确凿,臣……”“够了!”武则天打断他,“朕问你,狄公若真谋反,为何密信中只言冤屈,却无一字勾结同党?”这一问直击要害,来俊臣张口结舌,答不上来。

 此时,另一位酷吏周兴也在场(注:周兴与来俊臣同为武周时期着名酷吏,常一同办案),他见来俊臣落难,便想上前帮腔。谁知武则天冷冷地看了他一眼:“周卿,你平时办案也如此‘高效’吗?”周兴吓得立刻缩了回去,再也不敢出声。

 最终,武则天免去了狄仁杰的死罪,将他贬为彭泽县令。虽然是贬谪,但能从酷吏手中保住性命,已是不幸中的万幸。离开长安城那天,狄仁杰站在城门口回望,只见丽景门依旧阴森可怖,但他知道,自己已经用智慧战胜了黑暗。

 五、请君入瓮的典故:酷吏的现世报

 狄仁杰被贬后,来俊臣并未收敛,反而变本加厉地迫害忠良。但他没想到,自己的末日也很快来临。天授二年,有人告发周兴谋反,武则天命来俊臣审理此案——这可真是“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”。

 来俊臣知道周兴狡猾,于是设下一个圈套。他在家中摆下宴席,邀请周兴前来喝酒。酒过三巡,来俊臣装作苦恼地说:“周兄,小弟最近遇到个棘手的案子,犯人死活不招,你可有什么高招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