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章 姚崇灭蝗安民生(第2页)
姚崇拿到圣旨,立刻动身前往蝗灾最严重的河南道。他在路上就制定了捕蝗方案:“蝗既解飞,夜必赴火,夜中设火,火边掘坑,且焚且瘗(yi,掩埋),除之可尽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)这个方法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科学道理——蝗虫有趋光性,夜里用火引诱,然后集中焚烧掩埋。
到了汴州,倪若水虽然心里不服,却也不敢违抗圣旨,只好跟着姚崇去看捕蝗。只见田野里到处点着火堆,火光冲天,成千上万的蝗虫扑向火焰,噼里啪啦地烧着;火堆旁边挖着深沟,烧死后的蝗虫被扔进沟里掩埋。姚崇蹲在沟边,用树枝拨拉着蝗虫尸体,对倪若水说:“你看,这不是捕得很好吗?”
可民间的阻力依然很大。有些百姓受迷信思想影响,不肯捕蝗,反而设了祭坛,摆上酒肉,对着蝗虫磕头祈祷。姚崇得知后,派官员挨家挨户劝说:“蝗虫吃了你们的庄稼,就是断了你们的活路,拜它们有什么用?不如动手捕蝗,还能保住一点收成。”他还下令:“捕蝗一斗,赏粮一斗;捕蝗一石,赏粮一石。”(《朝野佥载》)
四、蝗灾平息的奇迹:从质疑到信服
捕蝗运动开展了一个多月,效果逐渐显现。据《新唐书·姚崇传》记载:“得蝗百万余石,投汴渠流下,百姓赖以免饥。”那些堆积如山的蝗虫尸体被投入汴河,顺流冲走,田野里的蝗虫数量明显减少,幸存的庄稼得以继续生长。
倪若水看着眼前的景象,不得不心服口服。他给朝廷上书,承认之前的错误,并汇报捕蝗成果。姚崇没有追究他的责任,反而表扬他知错能改。其他原本观望的州县官员见状,也纷纷行动起来,捕蝗工作在山东、河南等地全面展开。
这年秋天,虽然遭遇了蝗灾,但在姚崇的努力下,大部分地区还是获得了不错的收成。长安城里,唐玄宗看着各地送来的粮食贡品,高兴地对姚崇说:“爱卿真是朕的救时宰相啊!”他下令赏赐姚崇绸缎百匹,以示嘉奖。
五、贤相姚崇的治世:开元盛世的奠基人
姚崇灭蝗,只是他辅佐唐玄宗开创“开元盛世”的一个缩影。他担任宰相期间,提出了着名的“十事要说”,包括废除苛法、禁止宦官干政、限制皇亲国戚的权力等,这些建议都被唐玄宗采纳,成为开元新政的基础。
他还整顿吏治,淘汰了大量不合格的官员。有一次,他的儿子来找他,想让他给吏部打个招呼,安排个好差事。姚崇却把儿子训了一顿:“你有什么才能,就做什么官,别想靠我走后门。”(《旧唐书·姚崇传》)他的这种公正无私,赢得了朝野的尊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