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33章 宣宗纳谏仿贞观

一、便殿夜读的帝王:烛光下的《贞观政要》

 大中元年(公元847年)的长安城,大明宫延英殿里烛火摇曳。唐宣宗李忱(chen)像个爱惜旧书的老学究,正用指甲仔细刮去《贞观政要》卷首的虫蛀痕迹,转头对侍立一旁的令狐绹(tao)感慨道:"太宗能听魏徵的谏言,朕每次读到书里'居安思危'这四个字,后背都直冒冷汗。"

 这位新登基的皇帝时年三十七岁,人生经历堪称传奇。作为宪宗第十三子,他既是穆宗的弟弟,又是敬宗、文宗、武宗的皇叔。早年因为母亲是宫女,常被宗室成员嘲笑是"傻小子",《旧唐书·宣宗纪》就记载他"幼时宫中以为不慧"。但谁能想到,这位韬光养晦三十六载的"痴儿",一登基就像换了个人。此刻他反复研读的《贞观政要》,俨然成了治国的"红宝书"。

 令狐绹悄悄瞥了眼御案,发现李德裕的贬官诏书还摊在那里,墨迹未干。宣宗指了指诏书说:"李德裕以前独揽大权,朕若不贬他,怎么整顿朝纲?不过他平定泽潞的功劳,还是要记在史书里。"这番话让令狐绹心里直打鼓——这位新皇帝看似温和,实则对朝政门儿清,连李德裕的功过都分得明明白白。

 二、罢免令狐的决断:一碗谏粥的君臣戏

 大中三年,令狐绹当了两年宰相,渐渐有些飘了。他想推荐儿子令狐滈(hào)当翰林学士,没想到奏章直接被宣宗扣下。皇帝把他召到便殿,指着御案上的粥碗突然发问:"爱卿知道唐玄宗时姚崇拒绝给儿子封官的事吗?"这一问,吓得令狐绹后背直冒冷汗:"臣远远比不上姚崇啊!"

 《唐语林》里还记着更有意思的细节:宣宗让内侍端来两碗碧粳米粥,自己先喝了一口,才示意令狐绹也尝尝。结果令狐绹咬到一颗枣核,正尴尬时,宣宗笑着说:"枣核虽小,卡住喉咙可要命。就像你儿子入朝为官,搞不好会坏了朝政。"令狐绹赶紧磕头认错:"臣马上让滈回家读书!"

 宣宗还有个"微服私访"的爱好。他常扮成书生,混在长安西市听百姓唠嗑。有一回,他听见卖胡饼的老汉吐槽:"令狐宰相奏事,净捡皇上爱听的说,哪像个忠臣!"回宫后,宣宗立刻把令狐绹叫来:"你昨天说'南方丰收',可朕听说浙东正闹旱灾,你知道这事吗?"令狐绹当场吓出一身冷汗——他确实没收到相关奏报,从此再也不敢糊弄皇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