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 龙阙纳谏开盛世,贞观垂范耀千秋(第3页)
颉利可汗醉眼朦胧,被亲卫架出帐外,见唐军已遍地皆是,慌忙跨上白骆驼逃窜。李靖率军追杀二十里,斩突厥名将阿史那思结,俘虏男女十余万,牲畜数十万头。捷报传至长安,李世民正在太庙祭祖,闻报后喜极而泣:“朕今竟能灭突厥,雪渭水之耻矣!”
贞观四年,颉利可汗被俘至长安,李世民在顺天门外举行受降仪式。颉利着胡服叩拜,李世民笑道:“昔隋文帝辱尔父,朕今不尔辱,当赐尔田宅,永居长安。”颉利感激涕零。从此,突厥、回纥、靺鞨等族共尊李世民为“天可汗”,意为“天下共主”。
同年,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来朝,求娶公主。李世民见吐蕃使者禄东赞机智过人,便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。送亲队伍从长安出发,一路经陇西、青海,直至逻些(今拉萨)。文成公主带去的农耕技术、医药书籍,使得吐蕃文明大进,唐蕃自此“和同为一家”。
至贞观末年,大唐疆域东抵大海,西至龟兹,北达大漠,南及林邑(今越南),四方诸国遣使来朝者达七十余国。长安城里胡商云集,西市中波斯的琉璃、大食的香料、天竺的佛经随处可见,真个是“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”!
贞观年间的文治,更是光耀千古。李世民在弘文殿设“弘文馆”,收天下图书二十余万卷,令房玄龄、魏征等大儒编纂《群书治要》,辑录经史子集精华,以为治国之鉴。又改革科举,增设进士科,使“天下英雄,入吾彀中”。
时有山东才子马周,出身寒微,曾做过州吏,因受辱而西游长安,在酒肆中题诗道:“空腹一盏粥,饥食有鱼羹。富贵本无根,尽从勤里得。”此诗被李世民闻知,当即召见,见马周对答如流,便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。马周感激涕零,此后直言进谏,多有建树,官至宰相。
贞观十五年,李世民命孔颖达修《五经正义》,统一儒家经典注释;又命阎立本绘制《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》,表彰开国元勋。您道这二十四功臣是何模样?且看那画像:
长孙无忌羽扇纶巾,如诸葛在世;
尉迟恭持鞭按剑,若门神降凡;
李靖身披战袍,犹带沙场杀气;
房玄龄秉笔凝思,尽显宰相风度……
每幅画像皆栩栩如生。
在经济上,李世民推行“均田制”与“租庸调制”,使“耕者有其田”;又疏通运河,设“常平仓”平抑粮价;轻徭薄赋,百姓安居乐业。据《新唐书》记载,贞观年间“百姓丰衣足食,夜不闭户,道不拾遗,商旅野宿焉”——此等景象,后世唯有开元可及。
贞观二十三年,李世民病重,召长孙无忌、褚遂良等大臣至病榻前:“朕居位二十三年,得失几何?”褚遂良泣道:“陛下拨乱反正,功高万古,唯有征高句丽,稍损圣德。”李世民叹道:“朕年少从军,颇知兵事,然征高句丽,实乃一失。”说罢,取过魏征的遗折,上面写着“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”,不禁老泪纵横。
五月己巳,李世民崩于含风殿,享年五十二岁。临终前,他握着太子李治的手:“汝当以仁治国,勿忘贞观之政。”消息传出,长安百姓罢市痛哭,连西域诸国使者都割耳流血,以表哀悼。下葬那日,灵车经过咸阳桥,数万百姓自发赶来,哭声震野,连草木都似含悲。
贞观之治,虽仅二十三年,却奠定了大唐三百年的基业。其纳谏之勇、法治之明、爱民之深、威服四夷之盛,皆为后世楷模。直至今日,提起“贞观”二字,犹令人想见那政通人和、万邦来朝的盛世气象。正是:
龙驭上宾已千年,贞观遗风代代传。
试看青史谁堪比?唯有唐宗李世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