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23章 安禄山渔阳举逆旗 唐玄宗天宝起烽烟(第2页)

 安禄山回到范阳(今北京),更加肆无忌惮地准备造反。他知道玄宗年迈,朝政腐败,正是起兵的好时机。他还暗中勾结契丹、突厥等族,组成反唐联盟。

 杨国忠见安禄山安然无恙地回来了,更加着急,便想出一个毒计:他派人包围了安禄山在长安的住宅,以“谋反”的罪名将其家人下狱,还抄没了家产。这一下,彻底激怒了安禄山。

 天宝十四载(公元755年)十一月,安禄山在范阳起兵,以“忧国之危”为名,宣布讨伐杨国忠。他发布檄文,说道:“杨国忠专权误国,残害忠良,臣今奉密诏,率兵入朝,诛讨逆贼!”

 列位,这安禄山起兵之时,究竟有多少人马?据史书记载,他率领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镇兵马十五万,号称二十万,从渔阳(今天津蓟县)出发,浩浩荡荡杀向长安。

 安禄山的大军,皆是训练有素的边兵,战斗力极强。而唐朝承平日久,内地州县的军队久不征战,装备陈旧,战斗力低下。因此,安禄山的大军所到之处,河北州县的官员纷纷望风而降。

 且说安禄山起兵的消息传到长安,玄宗起初还不相信,以为是谣言。直到探马接连报来,他才大惊失色,急忙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。

 朝堂之上,百官面面相觑,不知所措。只有杨国忠得意地说:“陛下,臣早就说安禄山要反,如今果然应验了!不过陛下勿忧,安禄山不得人心,不出十日,定会被部下杀死!”玄宗听了,将信将疑。

 就在这时,安禄山的大军已经渡过黄河,攻克了陈留(今河南开封)。守将张介然战死,陈留太守投降。安禄山听说玄宗已经处死了他在长安的儿子安庆宗,气得咬牙切齿,下令屠城,陈留百姓惨遭杀害。

 接着,安禄山的大军又攻克了荥阳(今河南郑州),直逼东都洛阳。唐朝名将封常清、高仙芝奉命率军防守洛阳,但他们的军队都是临时招募的市井子弟,根本不是安禄山边兵的对手。

 十二月,双方在洛阳城外展开激战。封常清、高仙芝虽然勇猛,但寡不敌众,节节败退,最终退守洛阳城。安禄山大军将洛阳城团团围住,日夜攻打。

 洛阳城内,粮食短缺,士气低落。封常清、高仙芝见守城无望,便决定放弃洛阳,退守潼关(今陕西潼关)。潼关是长安的东大门,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。只要守住潼关,就能阻止安禄山大军西进。

 谁知玄宗听信了监军宦官边令诚的谗言,认为封常清、高仙芝兵败失地,是故意消极避战,竟下令将二人处死。可怜两位名将,未能战死沙场,却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。

 封常清、高仙芝死后,玄宗任命病废在家的哥舒翰为帅,镇守潼关。哥舒翰是突厥人,也是唐朝名将,曾大败吐蕃。他深知安禄山兵锋正锐,不可硬敌,便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,依托潼关天险,消耗敌军。

 安禄山见潼关久攻不下,便命部将崔乾佑率一部兵力继续围困潼关,自己则率主力回师洛阳,准备称帝。

 天宝十五载(公元756年)正月,安禄山在洛阳称帝,国号大燕,年号圣武。他任命达奚珣为丞相,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,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统治机构。

 与此同时,长安城内的玄宗皇帝却越来越急躁。他认为哥舒翰坚守不出,是畏惧敌军,便不断催促哥舒翰出战。杨国忠也在一旁煽风点火,说哥舒翰按兵不动,是另有企图。

 哥舒翰接到玄宗的诏书,不禁仰天长叹:“主上糊涂啊!安禄山久攻潼关不下,军队疲惫,后方不稳,正是出奇制胜的好时机。如今若强行出战,必败无疑!”但君命难违,哥舒翰只得领兵出潼关。

 五月,哥舒翰的大军在灵宝(今河南灵宝)与崔乾佑的军队相遇。崔乾佑早已在险要处设下埋伏,哥舒翰的大军进入埋伏圈后,遭到四面夹击,顿时大乱。唐军战死过半,投降无数,哥舒翰本人也被部下俘虏,押往洛阳。

 潼关失守的消息传到长安,朝野震动。玄宗知道长安再也守不住了,便决定逃往四川。

 六月十三日,玄宗带着杨贵妃、杨国忠等少数皇亲国戚,在禁军将领陈玄礼的护卫下,悄悄逃出长安。同行的还有太子李亨、公主、妃嫔等,共计数千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