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章 金明斗鸡少年荣 青灯礼佛老来叹(第2页)
此时的贾昌,真可谓是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”。他在长安东城置了大宅,府中亭台楼阁,奇花异草,堪比王府。每日里宾客盈门,不是王孙公子,就是富商大贾,都想巴结这位天子跟前的红人。贾昌也乐得应酬,日日宴饮作乐,挥金如土。他哪里知道,这表面的繁华之下,早已暗藏危机。
天宝年间,朝政日益腐败,藩镇势力坐大,尤其是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,早已心怀不轨。那安禄山长得肥头大耳,却能言善辩,深得玄宗和杨贵妃的信任,被封为东平郡王。他见玄宗沉迷享乐,朝政荒废,便暗中招兵买马,准备谋反。
而贾昌呢?他只知在鸡坊中逗鸡取乐,在长安城里享受荣华,对于外面的风云变幻,竟是充耳不闻。他哪里想到,这盛世繁华,如同那斗鸡场上的羽毛,看似绚烂,一阵风来,便会吹散殆尽。正是:“暖风熏得游人醉,直把杭州作汴州。” 哦不,这里是长安,可道理却是一样的。只可惜,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,而贾昌此时,正是那迷在局中的人。
天宝十四载冬,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传到了长安——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谋反了!那叛军号称二十万,以“清君侧”为名,一路势如破竹,直逼东都洛阳。消息传来,长安城里人心惶惶,玄宗皇帝起初还不信,以为是谣言,后来探马连连告急,这才慌了手脚。
此时的玄宗,早已没有了当年的英武,终日只知与杨贵妃饮酒作乐,朝政全委于杨国忠。那杨国忠是个庸才,只会弄权纳贿,哪里懂得用兵?他胡乱调兵遣将,结果唐军屡战屡败,洛阳很快便落入叛军之手。安禄山在洛阳称帝,国号大燕,随即挥师西进,直指潼关。
潼关乃长安门户,若潼关失守,长安危矣。玄宗命大将哥舒翰镇守潼关,哥舒翰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,叛军一时也难以西进。可那杨国忠却进谗言,说哥舒翰按兵不动,意图谋反。玄宗老糊涂了,竟下旨逼迫哥舒翰出战。结果唐军在灵宝中了叛军埋伏,大败亏输,哥舒翰被俘,潼关失守!
潼关一失,长安顿时成了孤城。消息传到宫中,玄宗吓得魂飞魄散,再也顾不上什么天子威仪,连夜召集杨贵妃、皇子、公主以及亲近的大臣,准备逃亡。那一夜,长安城里火光冲天,人喊马嘶,一片混乱。玄宗带着数千禁军,悄悄从延秋门逃出,直奔蜀地而去。
列位看官,您道那“神鸡童”贾昌哪里去了?原来,玄宗逃亡仓促,只顾着带后宫妃嫔和心腹大臣,那鸡坊的斗鸡和驯鸡小儿,早已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。贾昌得知皇帝出逃的消息时,叛军已逼近长安城下。他想追随圣驾,却被乱军冲散;想回家躲藏,却见家中已被乱兵抢掠一空。昔日里前呼后拥的贾公子,转眼间成了无家可归的丧家之犬。
长安破城之日,叛军涌入城中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贾昌混杂在难民之中,东躲西藏。他看到昔日繁华的朱雀大街如今尸横遍野,看到自己居住的东城建业里大宅已被焚毁,只剩下断壁残垣。想起当年玄宗的宠爱,想起自己风光无限的日子,再看看眼前的惨状,真是恍如隔世,泪如雨下。
叛军知道贾昌是玄宗宠信的“神鸡童”,也曾四处搜捕他,想拿他去邀功。贾昌吓得魂不附体,只得剃光了头发,换上破衣烂衫,装成一个乞丐,逃出长安,一路向南流亡。一路上,只见田园荒芜,饿殍遍野,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。贾昌饱尝了人间疾苦,再也不是那个衣来伸手、饭来张口的“神鸡童”了。
他想起小时候父亲说过的话:“儿啊,伴君如伴虎,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,切不可恃宠而骄。” 当时他哪里听得进去,只当是老生常谈。如今想来,父亲的话真是字字珠玑。只可惜,明白得太晚了。这正是:“繁华如梦易凋零,回首方知万事空。”
贾昌一路流亡,历经千辛万苦,最后到了江南一带。他本想找个地方隐居下来,可天下之大,竟似乎没有他的容身之处。每当夜深人静,他总会想起长安城里的斗鸡场,想起金明殿上的玄宗皇帝,想起自己风光无限的少年时光,心中便是一阵酸楚。
后来,他听说玄宗的儿子肃宗在灵武即位,年号至德,开始组织军队平叛。又过了几年,郭子仪等大将收复了长安和洛阳,安禄山被儿子杀死,叛乱总算平息了。贾昌听说后,心中又是激动,又是怅然。他想回长安去看看,可又怕物是人非,更怕被人认出,惹来麻烦。
犹豫再三,贾昌还是决定回长安。他一路北上,来到长安城边,只见城墙依旧,只是城门上的旌旗已换了颜色。他小心翼翼地进城,走在熟悉的街道上,却发现一切都变了。昔日繁华的东市西市,如今虽有恢复,却不复当年的盛况;兴庆宫、大明宫依旧矗立,却显得有些荒凉。他走到自己昔日的大宅旧址,只见那里已变成了一片菜地,唯有墙角的那棵老槐树,还依稀认得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贾昌站在老槐树下,想起当年在这里宴饮作乐的情景,不禁老泪纵横。这时,有几个老人路过,见他对着废墟流泪,便上前询问。贾昌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,只说是早年流落外地,如今回来寻亲。老人们叹息着说:“唉,这地方以前是‘神鸡童’贾昌的宅院,当年那叫一个风光!可惜啊,安史之乱一闹,什么都没了。听说那贾昌也不知去向,多半是死在乱军之中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