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荆南高氏巧周旋(第2页)
除了抢使者,高从诲最擅长的就是"见风使舵"。后唐灭了后梁,他马上向后唐称臣;后晋灭了后唐,他又向后晋纳贡;契丹灭了后晋,他转头就向契丹称臣;后汉灭了契丹扶持的政权,他又向后汉进贡;后周取代后汉,他接着向后周称臣。南边的马楚、南唐、南汉,他谁都不得罪,谁强大就跟谁好。
有一次,南唐灭了马楚,高从诲觉得南唐厉害,就向南唐称臣,结果惹恼了后周。后周世宗柴荣可不是好惹的,下令禁止后周境内与荆南通商。荆南本来就靠贸易吃饭,这下可惨了,物资短缺,物价飞涨。高从诲赶紧又向后周认错,又是送礼又是赔罪,柴荣这才取消了禁令。
高从诲死后,儿子高保融继位。这位仁兄没啥大本事,但把他爹的"周旋"本事学了个十足。后周强大,他就向后周称臣;北宋建立,他又向北宋纳贡。甚至连北边的辽朝,他都派人去送礼,就是为了多找几个靠山,免得被人灭了。
荆南这么个弹丸之地,能在乱世中存活五十多年,靠的可不是运气,而是一套独特的生存智慧。
首先,就是"认怂"的态度要端正。不管对方是谁,只要比自己强,就俯首称臣,该纳贡纳贡,该送礼送礼。高从诲曾经说过:"吾为大国藩臣,乃其分也。"意思就是说,当大国的小弟,是我们的本分。这种心态,一般人还真学不来。
其次,就是"打太极"的功夫要到家。荆南地处交通要道,是南北通商的必经之路。高氏政权利用这个优势,在各国之间充当"中间商",赚点差价。同时,他们还巧妙地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,比如南唐和后周不对付,荆南就两边都讨好,哪边都不得罪,让他们互相牵制,自己好渔翁得利。
最后,就是"装糊涂"的本事要过硬。荆南的君主们心里都清楚,自己实力弱小,没法和大国抗衡,所以从来不去招惹麻烦。不管周围怎么打,他们都保持中立,谁赢了就跟谁好。甚至有时候,为了表示"诚意",他们还会主动派兵帮助大国打仗,当然,都是象征性的,不会真的伤筋动骨。
北宋建隆四年(963年),宋太祖赵匡胤决定消灭荆南。这时候的荆南君主是高保融的儿子高继冲。赵匡胤玩了一手"假道伐虢",他借口要借道荆南去攻打湖南的周保权,派大将慕容延钊、李处耘率军南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