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15章 北汉依辽抗中原(第2页)

 要说这高平之战,那叫一个戏剧性。战斗刚开始,北汉军队占了上风,刘崇得意忘形,让士兵们喝酒庆祝。结果柴荣身先士卒,后周军队士气大振,反败为胜。北汉军队惨败,刘崇靠着一名亲信假扮自己,才得以逃脱,一路狂奔回太原。《资治通鉴》里说他"昼夜驰骛,不遑饮食,髭发皆白,至太原,犹恐周兵至,尽驱居民入城,为固守之计"。

 这一战把刘崇打怕了,也打醒了。他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后周的对手,只能更加依赖辽国。从此之后,北汉对辽国的态度更加恭顺,刘崇甚至上表称辽穆宗为"父皇帝",自己甘为"儿皇帝"——这套路是不是有点眼熟?对,和石敬塘有的一拼。

 说起北汉,就不能不提杨业。这位后来在北宋声名显赫的"杨无敌",最初可是北汉的大将。杨业原名杨重贵,父亲杨信是麟州(今陕西神木)刺史,后来归附北汉,杨重贵被刘崇收为养孙,改名刘继业。

 杨业从小就擅长骑射,爱好打猎,《宋史》里说他"每出猎,所获倍于人",还曾说过:"我他日为将用兵,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。"后来他果然成了北汉的名将,镇守代州(今山西代县),多次击败后周和北宋的军队,号称"无敌"。

 但杨业心里清楚,北汉依附辽国,终究不是长久之计。他曾劝北汉君主刘继元:"辽人反复无常,靠不住啊,咱们还是得想别的办法。"但刘继元不听,觉得有辽国撑腰,万事大吉。杨业没办法,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,保卫北汉的安全。

 北宋建立后,宋太祖赵匡胤多次攻打北汉,但都被杨业击退。赵匡胤无奈地说:"吾欲收太原,恨不得杨业为将耳。"可见杨业的能力有多强。但北汉毕竟是个小朝廷,国力有限,每次赵匡胤攻打北汉,北汉都得向辽国求援,辽国也乐得派兵帮忙,反正打完了好处少不了。

 辽国之所以愿意一直支持北汉,可不是因为跟他们有多深的感情,而是有着自己的小算盘。对辽国来说,北汉就像是插在中原王朝背上的一根钉子,虽然不大,但能起到牵制作用。

 每当中原王朝想北伐辽国的时候,北汉就会在背后捅一刀,让中原王朝不得不分兵应对。同样,当辽国想南下劫掠的时候,北汉也能作为前哨,提供情报和支持。所以辽国一直把北汉当成自己的"战略缓冲区",好吃好喝地供着,时不时还派兵帮忙,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。

 但辽国也不是傻子,不会为了北汉跟中原王朝死磕。比如宋太祖赵匡胤攻打北汉的时候,辽国虽然派兵支援,但大多是象征性的,不会真的跟宋军硬刚。辽穆宗就曾对使者说:"北汉那小子,能撑多久算多久吧,别指望大哥给你拼命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