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 杯酒释权收兵柄 太祖定策固江山(第2页)
赵匡胤起身,走到众人面前,亲手将石守信扶起,又叹了口气:“这有何难猜?天子之位,谁不想要?”
石守信等人脸色煞白,额头冷汗直冒,连连叩首:“臣等绝无此心,愿对天起誓!”
“朕自然信得过诸位,” 赵匡胤扶起众人,语气却依旧沉重,“可你们的部下呢?若是有一天,他们也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,诸位又当如何?”
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,炸得众人魂飞魄散。他们这才明白,皇帝今日设宴,并非为了论功行赏,而是为了收他们的兵权!想到五代时期动辄弑君篡位的先例,众人更是吓得浑身发抖,纷纷跪倒在地,痛哭流涕:“臣等愚钝,从未想过此事,求陛下开恩,指一条明路!”
赵匡胤见火候已到,便放缓了语气,说道:“人生如白驹过隙,所求不过富贵安乐,子孙无忧。诸位何不交出兵权,到地方做个节度使,朕赐你们良田美宅,让你们安享晚年,君臣之间,再无猜忌,岂不是好?”
石守信等人面面相觑,心中虽有不舍,但看着赵匡胤眼中那不容置疑的威严,又想到若是抗旨,恐怕立刻便有杀身之祸,只得纷纷叩首谢恩:“陛下体恤臣等,臣等敢不从命!”
宴会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结束。次日一早,石守信等人便纷纷上书,称病请求解除兵权。赵匡胤欣然应允,免去了他们的禁军职务,改任为地方节度使,同时赏赐了大量金银田宅。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“杯酒释兵权”。
收归兵权后,赵匡胤并未就此满足。他与赵普商议多日,又推出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。
首先是改革军事制度。他设立枢密院,掌管军事机密和调兵之权,但不直接统领军队;而统领军队的“三衙”(殿前司、侍卫马军司、侍卫步军司)则负责军队的日常训练和管理,却无调兵之权。这样一来,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,将领无法拥兵自重,皇帝则牢牢掌握了军权。
小主,
其次是削弱地方权力。他下令各州的赋税,除留足日常开支外,其余全部上缴中央,称为“制其钱谷”。又选派文臣担任各州长官,称为“知州”,同时设立通判,负责监督知州,使地方官员相互牵制。对于地方军队,他将各地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,留在京城附近,而留下的老弱残兵则组成“厢军”,负责地方治安,称为“收其精兵”。
这一系列措施,如同组合拳一般,彻底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。从此,地方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,大宋王朝的统治基础得以稳固。
一日,赵匡胤在讲武殿检阅禁军,见士兵们军容严整,士气高昂,心中十分欣慰。他对身边的赵普道:“你看,如此一来,天下当可太平了吧?”
赵普躬身道:“陛下圣明。然凡事过犹不及,重文轻武虽可止乱,却也需防边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