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赵普献策平南汉 半部论语治天下(第2页)
“杀啊!” 潘美趁机挥军掩杀,宋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,很快便攻破了南汉的防线。潘寄兴、龚澄枢见大势已去,弃城而逃,昭州遂告陷落。
此后,宋军一路高歌猛进,相继攻克桂州(今广西桂林)、连州(今广东连州),直逼韶州(今广东韶关)。南汉主刘鋹大惊失色,急忙派都统李承渥率六万大军驻守韶州,并调来更多的象兵,企图作最后抵抗。
潘美吸取前战经验,再次以火箭破象兵,大败李承渥。韶州失守后,南汉的门户洞开,宋军长驱直入,于开宝四年(公元971年)正月兵临兴王府城下。
刘鋹见大势已去,竟想出一条毒计——他命人将宫中珍宝装上大船,准备逃亡海外。不料船未离岸,便被宦官乐范盗走,刘鋹无奈,只得素衣白马,开城投降。至此,割据岭南六十五年的南汉政权宣告灭亡。
潘美将刘鋹及其宗室、臣僚押解至开封。赵匡胤在崇德殿召见刘鋹,见他形容猥琐,不禁笑道:“闻卿在岭南,以毒酒杀人,今日为何自缚来降?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刘鋹面红耳赤,跪地求饶:“臣年少无知,为奸臣所惑。今蒙陛下天恩,愿为大宋一布衣,苟全性命足矣。”
赵匡胤哈哈大笑,赦免了他的死罪,封为彭城郡公。岭南之地,遂纳入大宋版图。
平定南汉后,赵匡胤论功行赏,擢升潘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,赵普则加封为昭文馆大学士。然而此时的赵普,却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治国理政之上。
他常对人说:“昔以半部《论语》助陛下定天下,今欲以半部《论语》助陛下致太平。” 这话传到赵匡胤耳中,君臣二人相视而笑。虽然世人多以为是戏言,赵普却真的将《论语》中的思想融入了治国实践。
在任期间,赵普推行了一系列仁政:
其一是轻徭薄赋。他奏请赵匡胤下令,免除岭南地区历年积欠的赋税,并将田赋降至十税一,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。同时,他还鼓励开垦荒地,规定新开垦的土地五年内免税,此举使得岭南地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。
其二是整饬吏治。赵普深知“吏治清则天下安”的道理,他亲自选拔各州县长官,要求必须是廉洁奉公之人。对于贪官污吏,一经发现,严惩不贷。有一次,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在地方任知县,因受贿被人告发,赵普毫不留情,奏请赵匡胤将其罢官流放。此事传开后,朝野震动,吏治为之一清。
其三是以德化民。赵普下令在各州县设立学校,聘请名师任教,推广儒家文化。他还亲自撰写《劝农文》,鼓励百姓勤于农桑,和睦乡里。在岭南地区,他针对当地的落后习俗,颁布了一系列禁令,如禁止杀牛、禁止巫蛊之术等,逐渐改变了当地的风气。
一日,赵匡胤微服私访,来到开封城郊的一个村落。只见田野里农夫们辛勤耕作,村头的私塾中传来朗朗书声,一派太平景象。赵匡胤心中高兴,对陪同的赵普道:“爱卿看,这便是你说的‘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’吧?”
赵普躬身道:“此皆陛下圣德所致,臣何功之有?”
赵匡胤摇摇头:“不然。若无爱卿辅佐,朕纵有治国之心,也无治国之策。你说用半部论语治天下,如今看来,真是所言非虚啊!”
两人正说着,忽听得前方传来争吵声。走近一看,原来是两个村民为了一堵墙的地界争执不休。赵普走上前,问明缘由,对两人说道:“《论语》云:‘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’ 你们都是乡里乡亲,何必为了一墙之地伤了和气?各退三尺,不就好了吗?”
两人听了,面有惭色,果然各自退让,和好如初。赵匡胤见状,更是对赵普佩服不已。
随着岁月流逝,赵匡胤对赵普的信任与日俱增。朝中大小事务,他总要先征求赵普的意见。甚至连皇位继承这样的大事,也与赵普商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