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12章 活字印刷术和梦溪笔谈

 北宋庆历年间的杭州城,最不缺的就是书坊。但雕版印刷那叫一个费劲:刻工师傅每天趴在木板上,一刀一刀刻字,刻错一个字就得整块板报废。

 毕昇就是刻工,这哥们儿是湖北英山人,祖传的刻字手艺,却有严重的"强迫症"——看见浪费就难受。他蹲在废板堆里扒拉,突然一拍大腿:"掌柜的,您说要是每个字都能拆下来,用完再拼新的,不就不浪费了吗?"老掌柜白了他一眼:"毕昇啊毕昇,你这脑洞比西湖还大,字要是能拆,那不成了积木了?"

 毕昇没吭声,偷偷攒弄了块胶泥。下班回家就躲在灶房里鼓捣,又是和泥又是刻字,弄得满脸花。他老婆端着饭碗骂:"你看看你,跟个泥猴似的!再玩泥巴就别吃饭了!"毕昇嘿嘿一笑:"娘子,我这是搞'大宋科技部重点项目'呢,以后刻字不用雕板了!"

 毕昇的"重点项目"其实就是活字印刷术。他先把胶泥做成小方块,在上面刻字,然后放进窑里烧硬。这些"泥活字"像麻将牌一样,每个字都是独立的。排版时,在铁板上刷一层松脂、蜡和纸灰的混合物,把活字按顺序排上去,加热让混合物融化,冷却后活字就固定了,这样就能刷墨印刷。

 但新问题又来了:有些字常用,比如"之乎者也",得刻好多份;有些字 很少勇,比如"饕餮",刻了又用不上。毕昇想了个招:做个木格子,按《广韵》韵部分类,每个格子里放常用字, 生僻字单独放。这样排版时,伸手就能拿到需要的字,跟现在的键盘打字差不多。

 最绝的是他的"快速换版"技术。比如印完正面要印反面,他准备两块铁板,一块排版,一块印刷,这边印完,那边版也排好了,效率翻倍。这简直就是北宋版的"流水线作业",比欧洲谷登堡的活字印刷早了四百年!

 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时,有个"追星族"正在杭州当通判,他就是后来写出《梦溪笔谈》的沈括。这哥们儿是个"科技控",没事就往书坊跑,听说毕昇搞出了活字印刷,立刻带着笔记本上门拜访。

 沈括见到毕昇时,他正在收拾活字:"沈大人您看,这是'之'字,刻了一百个;这是'宋'字,刻了五十个......"沈括一边记一边惊叹:"毕师傅,您这发明太牛了!以前雕版印书,刻一套板要几个月,您这活字,几天就能排好版,还能重复用,简直是'印刷界的变形金刚'啊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