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第12章 活字印刷术和梦溪笔谈(第3页)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并没有大规模推广,原因很现实:书坊老板觉得雕版虽然贵,但印出来的书气派,适合卖给读书人;活字虽然便宜,但排版麻烦,还得备大量字模。直到元朝王祯改进了木活字,明清时期才广泛使用。
沈括的科学发现也大多停留在"知其然"的阶段,没能发展成系统的科学理论。比如他记录了磁偏角,却没研究出地球磁场;他发明了隙积术,却没发展出微积分。这其中有个重要原因:北宋重文轻理,科举只考四书五经,科学家没地位,毕昇到死都是个刻工,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也被归为"笔记小说"。
但这不影响他们的伟大。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后来传到朝鲜、日本,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,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。德国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时,应该说受到了毕昇的启发。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为"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",里面记录的"隙积术会圆术"成为后来中国数学的重要分支。
今天我们看毕昇和沈括,会发现他们代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两种路径:毕昇是"工匠精神"的典范,靠经验积累和反复试验搞发明;沈括是"脑洞科学家",靠观察思考和逻辑推理提理论。这两种路径要是能结合起来,中国可能真的会提前爆发工业革命。
可惜历史没有如果。但毕昇和沈括的故事告诉我们:科技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需要耐心、好奇心和不怕失败的勇气。毕昇失败了无数次才做出活字,沈括被骂"不务正业"仍坚持研究,这种精神比任何发明都珍贵。
毕昇和沈括可能没想到,他们的"小发明小笔记",会成为照亮人类文明的火炬。正如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里写的:"事非前定,造化之迹,后亦不能知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