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章 康王南渡 苗刘兵变(第2页)
临安小朝廷的日子过得很矛盾。一方面,北方抗金义军风起云涌,岳飞、韩世忠等将领屡败金兵;另一方面,赵构和秦桧却一门心思要议和。有个叫胡铨的官员实在看不下去,上书请求杀了秦桧,结果被赵构贬到海南岛。这事传开后,老百姓编了个顺口溜:“胡铨骂贼,秦桧求和,陛下航海,群臣享乐。”
就在赵构在临安过着“暖风熏得游人醉”的日子时,一场突如其来的兵变差点把他赶下台。这事得从赵构身边的两个宠臣说起——王渊和康履。
王渊是御营司都统制,掌管禁军,但这家伙打仗不行,捞钱很在行。金兵南下时,他负责断后,却把战船用来运送自己的财宝,结果宋军大败。康履是个宦官,仗着赵构宠信,平时作威作福,连武将都不放在眼里。有一次,他跟着赵构逃到明州,看见士兵们在街边烤火,居然嫌烟火气熏着他,让手下把士兵的火盆踢翻,士兵们敢怒不敢言。
这些事传到苗傅、刘正彦耳朵里,两人顿时火冒三丈。苗傅是延安人,刘正彦是彭城人,都是跟着赵构南渡的武将,手里握着兵权。苗傅常对部下说:“咱们在前线卖命,王渊这种废物却靠溜须拍马升官,还有没有王法?”刘正彦更直接:“等老子抓到康履,非把他切成八块不可!”
公元1129年三月五日,赵构在临安皇宫举行“行在”朝会,刚坐上龙椅,就听见外面一阵喧哗。苗傅、刘正彦带着几千士兵闯了进来,为首的士兵指着王渊骂道:“你把战船用来运财宝,导致宋军大败,该当何罪?”王渊吓得跪地求饶,苗傅手起刀落,直接把他脑袋砍了下来。
赵构吓得差点从龙椅上摔下来,连忙问:“众卿这是为何?”苗傅上前一步,指着康履说:“陛下偏信宦官,赏罚不明!王渊通敌卖国,康履祸乱朝政,不杀他们不足以谢天下!”赵构没办法,只好把康履交出去,结果被士兵们当场砍成肉泥。
但苗傅、刘正彦还没完,他们跪在地上说:“陛下,您当年在金营能拉开硬弓,何等英武!如今却宠信奸佞,畏惧金兵,丢尽了祖宗的脸!”苗傅越说越激动,“不如退位让贤,让太子即位,由孟太后垂帘听政!”
这话一出,满朝文武大惊失色。孟太后是哲宗的皇后,靖康之变时因为住在宫外才幸免于难,此时正住在临安。赵构知道自己惹了众怒,只好答应退位,将皇位传给年仅三岁的太子赵旉(fu),改元明受,史称“明受之变”。
苗刘兵变后,临安城换了人间。苗傅、刘正彦以“诏命”的名义发号施令,把赵构软禁在显宁寺,每天只送点冷菜冷饭。他们还派人到各地“宣谕”,说皇帝已经“禅位”,让各地将领服从新朝廷。
但他们没想到,外面的将领根本不买账。韩世忠当时在盐城(今江苏盐城),接到消息后拍案而起:“苗傅、刘正彦这两个匹夫,竟敢谋反!”他立刻点齐人马,准备进军临安。张俊、刘光世等将领也纷纷响应,组成“勤王军”,浩浩荡荡杀向临安。
苗傅、刘正彦这下慌了神,他们原本只想“清君侧”,没想真要造反,更没想到各地将领反应这么快。有人给他们出主意:“赶紧让赵构复位,这样勤王军就没借口了。”两人一想也对,于是在三月底又把赵构请了出来,重新即位,赵旉仍为太子。
但韩世忠等人不答应,非要严惩苗、刘二人。赵构也恨透了这两个家伙,于是下旨:“苗傅、刘正彦拥兵逼宫,罪大恶极,着即擒杀!”四月初一,韩世忠率军抵达临安城下,苗傅、刘正彦见大势已去,带着少数亲信突围逃跑。
韩世忠攻破临安城后,立刻派人追捕。苗傅逃到建阳(今福建建阳),躲在一座寺庙里,被士兵搜出。他居然把头发剃了,装成和尚,士兵们一看就乐了:“你这光头和尚,脖子上怎么有当兵的印记?”原来宋朝士兵为了防止逃跑,会在脖子上刺字,苗傅再怎么装也藏不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