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韩世忠和梁红玉(第3页)
“难道我真要葬身在这江南水乡?”兀术喃喃自语,脸上写满了绝望。
就在这时,一个汉奸(后世称为“王某”)求见,献上一计:“郎君勿忧,黄某知黄天荡西侧有一条老鹳河,虽已淤塞多年,但若能掘通,便可直通秦淮河,进入建康(今南京)地界。”
兀术大喜过望,立刻下令全军挖河。数万金兵拿起刀枪当锄头,日夜不停地挖了四十多天,竟然真的把老鹳河疏通了。金军船队趁夜悄悄驶入秦淮河,以为就此摆脱了追兵。
谁知韩世忠早有防备,他算准兀术会走水路,早已派岳飞率军驻守建康城外。金军刚一出河口,就遭到岳家军的迎头痛击,又被赶回了黄天荡。
兀术走投无路,再次派使者求和,愿意归还所有掠夺的财物,甚至愿意称臣。韩世忠依旧不允,他回信说:“某虽不才,愿提一旅之师,歼汝丑类,以报国仇!”
兀术彻底没辙了,只好重金悬赏求计。又一个汉奸(后世称为“福建人”)献计说:“宋军战船高大,依赖风力行驶,若遇无风之日,便动弹不得。郎君可命人打造火箭,待起南风时,顺风发射,定能烧毁宋船。”
兀术依计而行。几天后,果然刮起了南风。金军小船趁势逼近宋船,万箭齐发,箭头上都绑着硫磺火硝。宋军战船多为木质,又挤在一起,顿时火光冲天,浓烟蔽日。
韩世忠见状,知道大势已去,只得下令撤退。兀术趁机率残部突围,从建康西北的宣化镇渡过长江,逃回了北方。
黄天荡之战,从建炎四年三月持续到四月,前后历时四十余日。宋军以八千水兵,将十万金军主力困在江面上近一个月,歼敌万余人,虽最终让兀术逃脱,但仍不失为南宋初年少有的大胜仗。
消息传到临安,赵构喜出望外,亲自到江边迎接韩世忠凯旋,封他为检校少保、武成感德军节度使。梁红玉因“亲执桴鼓”激励士气,被加封为“杨国夫人”,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因军功受封的女性。
但这场胜利也留下了不少争议。有人说韩世忠若能乘胜追击,或许能收复江北失地;也有人说,宋军水师虽勇,但缺乏骑兵配合,难以扩大战果。更有人私下议论,说兀术之所以能逃脱,是因为南宋朝廷暗中“放水”,怕真的打败了金兵,迎回徽钦二帝,赵构的皇位就坐不稳了。
这些议论传到韩世忠耳朵里,他只是淡淡一笑,对梁红玉说:“打了胜仗,总比打败仗强。至于别的,不是我等武人该操心的。”
梁红玉却秀眉微蹙:“将军,妾身倒是觉得,这一仗虽胜,却让金人看出了我军的弱点——水战虽强,陆战却弱,且朝廷内部……唉,不说了。”
她没有说下去,但韩世忠明白她的意思。自赵构登基以来,主和派一直占据上风,此次黄天荡大捷,虽暂时遏制了金兵的南侵势头,却也让朝廷更加依赖武将,这未必是件好事。
果然,几年后,当岳飞、韩世忠等将领在前线浴血奋战时,秦桧等主和派却在朝中大搞“收兵权”,最终以“莫须有”的罪名杀害了岳飞,韩世忠也被迫交出兵权,归隐西湖。
关于梁红玉击鼓退敌的故事,在正史中记载简略,只说她“亲执桴鼓”,并未详述具体过程。后世的演义小说为了突出她的英雄形象,便演绎出了“金山寺击鼓”“黄天荡献策”等情节,甚至说她是“神女下凡”,能预知胜负。
这些传说固然精彩,却也掩盖了历史的真相。真实的梁红玉,或许没有那么多传奇色彩,但她作为一个女性,在男尊女卑的宋代,能以军妓之身,凭借战功获得朝廷封赏,本身就是一个奇迹。
据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记载,梁红玉在黄天荡之战后,曾上书弹劾韩世忠“失机纵敌”,请求朝廷治罪。这一行为看似“大义灭亲”,实则是为了保全韩世忠——当时主和派势力庞大,若韩世忠因胜邀功,恐怕会引来祸端。梁红玉此举,既是公心,也是智谋。
可惜的是,这样一位奇女子,最终的结局却成了谜。有的说她在绍兴五年(1135年)随韩世忠征讨苗傅余部时战死,有的说她活到了宋孝宗年间,寿终正寝。但无论如何,她和韩世忠的故事,连同黄天荡的鼍鼓声,振奋了江南的民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