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24章 陆游与辛弃疾:既是诗人更是战士(第2页)


 当陆游在江南写下忧国诗篇时,在北方沦陷区,一个少年正在战火中成长。宋高宗绍兴十年(1140年),辛弃疾出生于济南历城(今山东济南)。此时的山东已被金朝占领,他的祖父辛赞因家族拖累,不得不做了金朝的官,但心中一直不忘故国,常常带着辛弃疾“登高望远,指画山河”(《美芹十论》),讲述北宋的繁华和岳飞的故事。


 辛弃疾自幼习武,性格豪爽,胸有大志。绍兴三十一年(1161年),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攻宋,北方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金朝统治。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多人,投奔了山东境内最大的一支起义军——耿京领导的“天平军”。辛弃疾在军中担任“掌书记”,负责文书工作,但他的勇猛很快显露出来。


 当时有个叫义端的和尚,也带着一支队伍投奔耿京,后来却偷了耿京的大印想投降金兵。耿京大怒,要杀辛弃疾,因为义端是辛弃疾介绍来的。辛弃疾说:“给我三天时间,抓不到义端,我甘愿受死。”于是他单骑追击,很快就追上了义端,义端跪地求饶:“我知道你的真相,你是天上的青牛下凡,求你饶我一命。”辛弃疾不为所动,斩下义端首级,夺回大印,回到军中,耿京从此对他刮目相看。


 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),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南下,与南宋朝廷联络。宋高宗接见了他,任命他为承务郎、天平军掌书记,并让他回去传达旨意。但当辛弃疾走到江淮地区时,突然得知一个噩耗: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,起义军溃散,张安国投降了金朝,做了济州(今山东济宁)知州。


 辛弃疾怒不可遏,对身边的五十名骑兵说:“我等以忠义归朝,如今主上被害,岂能就此罢休!”于是他率领这五十人,连夜奔袭济州。当时济州有金兵上万人驻守,辛弃疾等人趁夜混入城中,直奔张安国的府衙。张安国正在和金兵将领喝酒,辛弃疾冲进去,将他一把抓起,扔到马上,然后大声喊道:“朝廷大军已到,愿意归宋的跟我走!”城中不少原起义军的士兵纷纷响应,辛弃疾趁机带着张安国和上千人冲出济州,渡过淮河,将张安国押到临安处死。


 这一年,辛弃疾才二十三岁。他“壮声英概,懦士为之兴起,圣天子一见三叹息”(洪迈《稼轩记》)。这段“壮岁旌旗拥万夫,锦襜突骑渡江初”(《鹧鸪天·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》)的传奇经历,成为他一生的骄傲,也奠定了他在南宋朝廷的知名度。


 辛弃疾归宋后,本以为可以大展拳脚,实现收复失地的理想,但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。南宋朝廷对北方来的“归正人”(指从金朝回归南宋的人)始终怀有戒心,加上主和派占上风,辛弃疾一直没得到重用,只是被派到地方做一些安抚、转运之类的官职。


 乾道元年(1165年),二十五岁的辛弃疾写下了着名的《美芹十论》,从敌我态势、地形分析、战略战术等十个方面,详细阐述了收复中原的计划。他指出金朝“必乱必亡”,建议南宋“审势”“察情”,做好准备。但这份充满真知灼见的奏章,就像石沉大海,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。


 后来,辛弃疾又写下《九议》等文章,继续建言献策,但都收效甚微。他只能在地方任上,整顿吏治,发展生产,安抚百姓。他在滁州(今安徽滁州)任知州时,当地经过战乱,民生凋敝,辛弃疾减免赋税,招抚流亡,鼓励生产,不到一年,滁州就“荒陋之邦,幅员千里,焕然一新”(《滁州奠枕楼记》)。


 淳熙八年(1181年),辛弃疾被任命为江西安抚使,负责平定茶商起义。他采取“剿抚并用”的策略,很快就平息了起义。但就在这时,他遭到了弹劾,罪名是“奸贪凶暴”“用钱如泥沙,杀人如草芥”。其实这是主和派对他的迫害,因为他一直主张抗金。辛弃疾被罢官,回到江西上饶的“带湖庄园”,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闲居生活。


 在带湖,辛弃疾给自己取号“稼轩”,并写下了大量词作。他把满腔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,都融入了词中: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。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。沙场秋点兵。 马作的卢飞快,弓如霹雳弦惊。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。可怜白发生!”(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)这种“壮词”,成为辛弃疾词作的典型风格。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,两人虽然早年没有交集,但彼此都很欣赏对方的才华和抱负。淳熙十五年(1188年),辛弃疾在带湖闲居,听说陆游在山阴也过着退休生活,便写信给陆游,表达仰慕之情。陆游回信说:“大材小用古所叹,管仲萧何实流亚。”(《送辛幼安殿撰造朝》)把辛弃疾比作管仲、萧何,评价极高。


 这一年冬天,辛弃疾不顾严寒,从上饶骑马到山阴拜访陆游。两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一见如故,谈论国事,纵论诗词,相见恨晚。陆游还专门写了一首《赠辛承旨弃疾》:“君如李广不封侯,我似张骞更崎岖。”把辛弃疾比作汉代名将李广,感叹他的才华得不到施展。


 辛弃疾在山阴住了几天,临走时,陆游又写了一首《送辛幼安殿撰造朝》,其中有“中原麟凤争自奋,残虏犬羊何足吓”的句子,鼓励辛弃疾继续为收复中原努力。辛弃疾也在词中回应陆游:“我最怜君中宵舞,道男儿到死心如铁。看试手,补天裂。”(《贺新郎·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》)这里的“同父”是陈亮,但情感也适用于陆游,表达了两人共同的志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