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 韩侂胄北伐和史弥远弄权(第2页)
开禧二年(1206年)五月,宋宁宗正式下诏北伐,史称“开禧北伐”。宋军兵分三路:东路攻山东、淮北,中路攻河南,西路攻陕西。
东路军由郭倪指挥,他派部将毕再遇攻打泗州(今江苏盱眙西北)。毕再遇是员猛将,他先派人假装卖酒卖米,混入城中,然后突然发起进攻,自己手持双刀,身先士卒,很快就攻克了泗州。捷报传到临安,韩侂胄大喜,升毕再遇为节度使。
但东路其他部队就没这么顺利了。邓友龙派皇甫斌攻打唐州(今河南唐河),被金兵打得大败,皇甫斌单骑逃跑。郭倪派李汝翼攻打宿州(今安徽宿州),起初取得小胜,但很快被金兵反扑,宋军大败,“死者不可胜计,资粮器械尽弃之”(《宋史·郭倪传》)。郭倪听说败讯,吓得躲在帐篷里哭,被部下讥讽为“带汁诸葛亮”。
中路军由薛叔似指挥,攻打蔡州(今河南汝南),也没取得进展,最后只能退兵。
西路军的情况最糟糕。吴曦不仅按兵不动,还暗中派使者到金朝,表示愿意割让四川,向金称臣。金兵封吴曦为“蜀王”,吴曦就在四川做起了土皇帝,宣布脱离南宋。
北伐开始不到半年,宋军三路皆败,只有毕再遇在东路取得了几次小胜,但独木难支。韩侂胄这才发现,自己高估了宋军的实力,低估了金兵的抵抗。更让他头疼的是,后院起火了——四川叛变,吴曦成了叛徒。
吴曦叛变的消息传到临安,朝野震动。韩侂胄又气又急,连忙派安丙为四川宣抚司随军转运使,去平定叛乱。安丙本是吴曦的部下,表面上顺从吴曦,暗地里却在联络忠义之士。
当时,有个叫杨巨源的义士,是兴州(今陕西略阳)的校官,他联络了李好义等几位将领,商量除掉吴曦。杨巨源说:“吴曦背叛国家,我们作为大宋臣子,岂能坐视不管?”李好义说:“我愿带头杀贼!”
开禧三年(1207年)二月的一个夜晚,李好义率七十多名勇士,翻墙进入吴曦的王府。此时吴曦正和小妾喝酒作乐,听到外面有动静,刚想问怎么回事,李好义已经冲了进来,大喊:“奉诏杀叛贼!”吴曦吓得躲到床底下,被勇士们拖出来,一刀砍死。
吴曦一死,他的部下纷纷投降,四川很快被平定。杨巨源、李好义等人因平叛有功,受到朝廷嘉奖。
四川的叛乱虽然平定了,但北伐的败局已经无法挽回。金朝趁机提出条件:南宋必须割让淮南土地,赔偿军费,还要交出策划北伐的罪魁祸首。韩侂胄气得暴跳如雷,说:“我宁可战死,也不接受这种屈辱!”他准备重整旗鼓,继续北伐。
但此时的南宋朝廷,已经没人支持他了。主和派杨皇后(宁宗的皇后)和她的哥哥杨次山,早就对韩侂胄不满,认为他挑起战争,危害国家。他们联合了礼部侍郎史弥远,密谋除掉韩侂胄。
史弥远,字同叔,明州鄞县(今浙江宁波)人,是南宋初年宰相史浩的儿子。此人表面上温文尔雅,实则心机深沉,擅长权谋。他看到韩侂胄北伐失败,民心尽失,便决定趁机夺权。
史弥远首先找到了杨皇后。杨皇后为什么恨韩侂胄?原来当年韩侂胄曾阻止宁宗立她为后,两人早就结下仇怨。史弥远对杨皇后说:“韩侂胄专权跋扈,挑起战争,导致生灵涂炭,若不除掉他,国家危矣。”杨皇后点头同意,让他便宜行事。
得到杨皇后的支持,史弥远开始策划政变。他联络了参知政事钱象祖、李壁等人,还收买了韩侂胄的亲信周筠,让他做内应。
开禧三年(1207年)十一月三日,韩侂胄像往常一样坐轿去上朝。走到六部桥时,突然冲出几百名士兵,拦住了他的轿子。为首的是夏震,他是史弥远安排的殿前司公事。
韩侂胄掀开轿帘,厉声喝道:“你们要干什么?我是平章军国事!”夏震回答:“有旨,罢免你的官职,送你去临安府!”韩侂胄说:“有旨?我怎么不知道?”夏震不再废话,指挥士兵把韩侂胄连人带轿抬到了玉津园(今杭州玉皇山南)。
到了玉津园,夏震拿出一条绳子,说:“奉皇后旨意,赐韩平章死。”韩侂胄这才明白过来,破口大骂:“杨后误我!史弥远小人!”但为时已晚,士兵们用绳子将他勒死,时年五十五岁。
韩侂胄死后,史弥远派人把他的首级装在盒子里,送到金朝,作为求和的礼物。金朝这才同意和谈,双方签订了“嘉定和议”:南宋向金称“伯侄之国”,每年纳贡银三十万两、绢三十万匹,赔偿军费三百万两,史称“嘉定和议”,比之前的“隆兴和议”更加屈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