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章 朱棣起兵夺皇位(第3页)
六月初三,燕军抵达浦口,与南军最后的精锐隔江对峙。朱棣望着滔滔江水,想起四年前从北平出发时的情景,那时身边只有八千人,如今已是数十万大军。可他心里清楚,只要过了这江,就再无回头路。当晚,江面上刮起南风,燕军的战船借着风势直冲南岸,南军的水师一触即溃。有个叫王景的小官,本来是奉命来劝降朱棣的,见燕军势大,当场脱下官服换上燕军的铠甲。
六月十三日,燕军兵临南京城下。金川门守将是谷王朱橞(hui)和李景隆,这两人一个是朱棣的弟弟,一个是前南军统帅。李景隆站在城楼上,看着燕军阵列里飘扬的"靖难"大旗,忽然让人打开城门。朱棣拍着他的肩膀说:"李将军识时务,将来必有大用。"
燕军入城时,百姓们躲在门后偷看,只见这些士兵虽然衣衫破旧,却纪律严明,没人敢抢东西。
皇宫里早已乱作一团。朱允炆在奉天殿来回踱步,齐泰、黄子澄劝他逃往浙江,徐达的儿子徐辉祖则跪在地上请战:"陛下,臣愿死守宫门!"片刻后,宫里烧起了大火。火是从坤宁宫烧起来的,据说朱允炆带着皇后和太子,在火海里自焚了。也有人说,他从地道逃了出去,换上僧衣,往云南方向去了。朱棣进城后在灰烬里找到一具烧焦的尸体,分不清男女,只能对着尸体哭道:"侄儿啊,你怎么就这么想不开!"
三天后,朱棣在群臣的"劝进"下登基,改元永乐。
许多年后,南京城里还流传着关于这场变故的传说。有人说,朱棣进城那天,看见一个穿龙袍的少年从皇宫里跑出来,转眼间就消失在秦淮河的雾气里。还有人说,每年六月十三日,金川门的门轴会自己转动,像是在迎接什么人。
而在山东济南的大明湖畔,铁铉的雕像矗立了数百年。雕像里的将军怒目圆睁,仿佛还在守卫着这座他曾用生命扞卫的城市。当地百姓说,每逢阴雨天,就能听见雕像里传出叹息声,像是在感慨世事无常。
这场持续四年的"靖难之役",让明朝的皇位从朱元璋的长孙传到了四子手里,也让这个王朝的命运拐了个弯。朱棣或许没想到,他当年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所做的种种努力——编修《永乐大典》、派遣郑和下西洋、迁都北京——会成为后世铭记的功绩。而那个在大火中消失的朱允炆,则成了明史里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