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章 永乐迁都定北京
永乐十八年(1420年)深秋,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(当时称奉天殿)刚刚竣工,檐角的走兽还沾着新漆的气味。朱棣穿着常服,沿着汉白玉栏杆缓缓踱步,身后跟着工部尚书宋礼。这位六十岁的皇帝伸手抚摸着殿柱上的金龙浮雕,忽然问:"从南京运这根金丝楠木来,死了多少人?"宋礼扑通跪倒:"陛下,深山采木,难免...难免有损伤亡。"朱棣没再追问,只是望着殿外灰蒙蒙的天空,喃喃自语:"快了,就快成了。"
此时的南京,官员们正忙着打包文书典籍,准备随皇帝北迁。有个翰林院编修在日记里写道:"自永乐十四年诏建北京宫殿,天下工匠十万,夫役百万,至今六载。江南之民,赋税加倍,怨声载道。"(《典故纪闻》)
朱棣对北京的感情,要从洪武十三年(1380年)说起。那年他刚满二十岁,带着三千护卫就藩北平,住进了元大都留下的燕王府。有天夜里,他梦见自己站在元皇宫的丹陛上,接受百官朝拜,醒来后还对着铜镜照了半天。道衍和尚听说了,特意送来一幅《大都形胜图》,说:"此地负山带海,龙盘虎踞,乃帝王之都。"
靖难之役打了四年,朱棣在南京登基后,总觉得这座城市处处透着别扭。皇宫里的每块地砖,都像是在提醒他"篡位"的往事;建文旧臣的眼神,总带着若有若无的嘲讽。有次他在奉天门听政,突然狂风大作,吹落了檐角的兽吻(古建筑屋脊上的兽形装饰),砸在丹墀(dan chi,宫殿前的台阶空地)上摔得粉碎。当晚他就梦见朱允炆穿着白衣,站在废墟上对他冷笑。
永乐四年(1406年),朱棣借口"北平乃朕兴王之地",下令修缮燕王府,改称"行在"(皇帝出巡时的临时住所)。负责工程的太监阮安是个天才建筑师,他把元大都的宫殿格局改了又改,特意在奉天殿的位置埋了块刻着"龙兴"二字的石碑。
反对迁都的声音一直没断过。永乐九年,礼部尚书李至刚上奏说:"南京乃太祖定鼎之地,龙脉所在,不可轻动。"朱棣把奏折摔在他脸上:"你懂什么!北方蒙古残部虎视眈眈,朕把都城放那儿,才能亲自守国门!"其实大臣们心里都清楚,真正的原因是北京是朱棣的势力范围——这里的军官都是靖难之役的老部下,百姓也早就习惯了这位王爷的统治。
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:朱棣每次带兵北伐,路过北京时都要住上半月,还让人在昌平天寿山为自己选了陵址。有次他指着一处山坳对随从说:"百年后我就葬在这儿,看着子孙后代守住这片土地。"这话传到南京,国子监的学生们私下议论:"皇上这是打算把祖宗的基业都搬到北平去啊。"
永乐十四年(1416年),朱棣正式下诏营建北京宫殿,工部一下子就忙翻了天。负责设计的是泰宁侯陈珪,这位七十岁的老将不懂建筑,却有个绝招——把元朝的《宫阙图》找了出来,让工匠们照着画葫芦。可画着画着就发现不对,元大都的宫殿是"坐北朝南偏西",而明朝的礼制要求"正南正北",只能调整方向重来。
最头疼的是材料。建宫殿要用"金砖"(一种质地细密的方砖),只能产自苏州的陆慕镇。窑工们为了烧出合格的砖,他们要把泥土反复捶打半年,再用桐油浸泡,烧窑时要严格控制火候,一窑砖烧下来,往往只剩三成能用。这些砖由大运河运到北京,每块砖上都刻着窑工的名字,出了问题能直接找到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