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16章 仁宣之治续华章(第2页)

 杨荣则在边防上立有大功。宣德三年,蒙古部落袭扰开平卫(今内蒙古正蓝旗),有大臣主张放弃开平,收缩防线。杨荣力排众议:“开平是北疆屏障,弃之则敌寇可直抵京师。”他建议朱瞻基派军加固城防,同时命将领“以守为攻,袭扰敌营”。朱瞻基采纳了他的建议,果然让蒙古部落不敢再轻易南下。《明史·杨荣传》记载,某次朱瞻基北巡,见边防稳固,笑着对杨荣说:“有卿在,朕可高枕无忧。”

 杨溥为人宽厚,却极重礼法。有一次,朱瞻基想给外戚封爵,杨溥引用“外戚不得干政”的祖制劝阻,说“陛下若开此例,后世必效仿,非国家之福”。朱瞻基起初不悦,但仔细想想后,还是收回了成命。后来他对人说:“杨先生看似古板,实则是在帮朕守着朱家的江山。”这三位老臣与皇帝的默契配合,成了仁宣之治的核心动力。

 宣德年间的朝堂,少了永乐时期的刀光剑影,多了体恤民情的温情。朱瞻基继承了父亲朱高炽的政策,继续减免赋税,整顿吏治。据《明宣宗实录》记载,他在位十年间,共减免全国赋税七次,涉及米粮超过三百万石;还下令裁撤冗余官员,仅宣德三年就精简了一千多名“不称职者”,这些措施让百姓负担大减。

 据苏州府的粮长李茂记载,宣德五年的秋收后,他带着粮税进京,发现户部门口贴着一张告示:“凡年景歉收之处,可缓缴赋税,不得强征。”这在洪武、永乐年间是不可想象的——那时若拖欠赋税,轻则坐牢,重则抄家。更让他意外的是,朱瞻基还亲自召见了几位粮长,询问民间疾苦,当听到“蚕桑丰收,市价平稳”时,笑着说:“百姓安乐,朕心足矣。”

 农业上的革新也让粮食产量大幅提升。当时有个叫周忱的巡抚,在江南推广“平米法”,还修了不少水利工程。《明史·周忱传》记载,他主持修建的吴淞江堤坝,让数万亩荒地变成良田,“岁增粮二十万石”。朱瞻基听说后,特意下旨嘉奖:“善政当推广天下,让百姓都能受益。”

 商业在这一时期也迎来了春天。北京的正阳门外,宣德年间形成了热闹的集市,绸缎铺、瓷器店、酒楼茶馆林立。据《宛署杂记》记载,当时每天从通州运到北京的货物“车载船装,络绎不绝”,有南方的丝绸、茶叶,北方的皮毛、煤炭,甚至还有西域的香料。朱瞻基不仅不抑制商业,还下令减轻商税,说“农桑为本,商贾亦能利国”。

 朱瞻基有个广为人知的爱好——斗蛐蛐(qu),民间甚至称他为“蛐蛐天子”。据《万历野获编》记载,他曾派宦官到江南采办优质蛐蛐,有个粮官因没完成任务竟吓得自杀。这事传到朱瞻基耳朵里,他当即下令停止采办,说“玩物丧志,朕之过也”,还处罚了那个逼死粮官的宦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