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第26章 传奉官乱铨选制(第2页)
传奉官像雨后春笋,渐渐有了市价。北京城里流传着顺口溜:\"一千两,郎中见;五百两,主事现;若是拿不出,典史也划算。\"山西富商王弼给太监梁芳送了三千两,换了个中书舍人的头衔,抄写奏章时把\"陛下\"写成\"陛夏\",被当成笑料传遍六部。
太常寺卿本是掌管祭祀的三品要职,得是饱学鸿儒才能担任。可成化十七年,这位置竟给了道士顾玒(hong),只因为他会炼\"长生丹\"。顾玒上朝穿道袍、持拂尘,礼部尚书周洪谟(mo)气得直骂:\"荒谬至极!\"
宪宗一次传奉五十个官员,吏部尚书尹旻(min)他捧着名单在文华殿哭谏:\"祖宗定下三年一考的规矩,这些人连籍贯都查不清,将来怎么考核?\"宪宗指着窗外:\"你看树上的鸟,有自己飞来的,有人送来的,不都在叫吗?\"尹旻听了,回去就把文选司的大印包了起来,说\"这印没用了\"。
顺天府通判王臣,当了三个月官就逼着商户\"纳孝敬钱\":绸缎铺每月两匹锦缎,米行十石白米,连卖糖葫芦的都得每天留两串最大的。老百姓编了顺口溜:\"传奉传奉,越传越疯;银子到手,官帽就送。\"
天桥有说书先生讲《包公案》,讲到\"陈州放粮\"时插了句:\"如今买官比买烧饼还容易。\"被锦衣卫打了三十大板,可这话反倒传得更凶。国子监门口的石狮子嘴里,被人塞进纸条:\"孔子若生今,未必能为官;若非会钻营,只能站门边。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