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第50章 利玛窦来华传教(第2页)
万历二十三年(1595年),利玛窦在南京结识了数学家徐光启。两人初次见面时,徐光启正拿着一本《几何原本》的拉丁文手稿发愁,利玛窦见状,用生硬的中文说:“此书所载,乃量天地之法。”徐光启眼睛一亮,当即拜利玛窦为师。据《徐氏家乘》记载,他们合作翻译时,常为一个术语争论到深夜。比如“几何”一词,原是利玛窦想音译成“几何里”,徐光启却拍着桌子说:“不如直取‘几何’二字,既含数量之意,又有‘多少’之问,岂不两全?”这种中西合璧的译法,后来成了中国数学的标准术语。
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,利玛窦带着自鸣钟、十字架和《万国图》抵达北京,却被礼部官员拦在城外。有记载说,是太监马堂见他的自鸣钟精巧,想据为己有,故意从中作梗。利玛窦识破机关,连夜改装了一座小型自鸣钟,让钟摆下悬着个小木偶,每到整点便拱手作揖。马堂得了这稀罕物,才把他的贡品送进宫中。
万历皇帝初见自鸣钟时,听见钟响吓了一跳,待看清木偶行礼,又乐得拍手。据宫中起居注记载,他此后常把钟摆在御案上,亲自给钟上弦,还命人用金丝楠木做了个钟架,上面刻着“万邦来朝”四个字。但当太监呈上十字架时,他却皱起眉头:“这洋人供奉的神,怎地被钉在木头桩子上?”利玛窦忙解释:“此乃吾主耶稣,为救世人受苦受难。”万历虽不明白,却也没怪罪,只说:“既然是你们的神,便好生供奉着吧。”
在京城的十年里,利玛窦成了士大夫圈里的“红人”。吏部尚书李之藻跟他学天文,将西方历法与《授时历》比对,发现“西洋新法测算日月交食,分秒不差”;内阁大学士叶向高请他到府中做客,见他能用毛笔写楷书,惊叹道:“先生笔下字,非常工整!”利玛窦则趁机宣讲教义,说“天主”与儒家“仁”的理念相通,还把“四书”翻译成拉丁文,寄回欧洲,让西方人第一次见识到中国经典的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