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章 天子暴毙因红丸(第3页)
崔文升是谁?郑贵妃的心腹太监,也是当初给朱常洛开“凉药”的人。可崔文升被抓来对质,却一口咬定“从未见过李可灼”。两人各执一词,像两只被线牵着的木偶,在审讯官面前演着一出漏洞百出的戏。
红丸案的疑点,像一团乱麻,纠缠不清。
疑点一:红丸到底是什么?后世学者考证,红丸的主要成分是朱砂(硫化汞)、人参、鹿茸,确实含剧毒。但明朝的丹药里,朱砂是常见成分,认为“以毒攻毒”。李可灼若真想下毒,何必用这么明显的毒物?更奇怪的是,第一颗红丸确实让皇帝好转,第二颗却致命——是剂量问题,还是有人在第二颗里动了手脚?
疑点二:郑贵妃的补药为何有巴豆?是她故意为之,还是内侍被人买通?郑贵妃在万历朝争了二十年储位,如今朱常洛已登基,福王远在洛阳,她就算杀了皇帝,也未必能立福王,反而会引火烧身。这步棋,太蠢了。
疑点三:方从哲的角色。他作为首辅,在皇帝病重时确实处置失当:既没阻止红丸,也没彻查泻药,甚至在皇帝死后还拟了道圣旨,说“李可灼忠君爱国,暂免追责”。这道圣旨成了东林党攻击他的铁证,可细想之下,他若真是凶手,何必留下这么明显的把柄?更像是慌乱中的失策。
疑点四:朱常洛自身的身体。他登基前就“体素弱”,登基后又连纳数名宫女,纵欲过度,本就虚亏。泻药伤了脾胃,红丸的热毒又攻心,或许根本不需要“谋杀”,他的身体早已撑不住了——红丸,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可当时的人,没人愿意相信“巧合”。明末的朝堂,早已被党争撕裂,任何一件事都能被贴上“派系标签”。东林党需要一个理由打击浙党,浙党需要撇清自己,宫廷势力需要掩盖真相,于是红丸成了所有人的武器。
泰昌帝的棺椁还停在乾清宫,朝堂上的争论却渐渐变了味。
东林党人意识到,一味追究红丸案,反而会让浙党团结起来。他们需要尽快稳定局势,拥立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继位,才能巩固自己的势力。于是,争论的焦点从“谁害死了皇帝”,变成了“如何处置凶手”。
最终的结果草草了事:李可灼被判“流放戍边”,崔文升被贬到南京孝陵种菜,方从哲被“勒令致仕”(退休),郑贵妃则被软禁在慈宁宫,不许再干预朝政。红丸案,就这么“结”了。
没人再问红丸的来历,没人再查补药里的巴豆是谁放的,没人再管李可灼和崔文升的供词为何矛盾——对掌权者来说,稳定比真相重要。
东林党借着红丸案,把浙党排挤出了内阁,暂时掌控了朝政;朱由校继位,是为天启帝,这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