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5章 隆武帝汀州被俘(第2页)
好在朝堂上还有忠臣。大学士黄道周是明末理学大家,七十多岁的人了,见隆武帝有志难伸,主动请缨:“陛下,臣愿回老家江西募兵,为陛下前驱!”隆武帝握着他的手哭了:“先生年迈,朕不忍……”黄道周大笑:“臣虽老,尚能上马击贼!”
可黄道周前脚刚走,郑芝龙后脚就断了他的粮饷。这位老夫子硬是靠讲学募捐,凑了些铜钱,带着几千农民军就敢北上。走到婺源(今江西婺源)时,被清军包围。部下劝他突围,黄道周说:“吾负陛下托,唯有死耳!”(《明史·黄道周传》)被俘后,清军劝他投降,他在狱中写下“纲常万古,节义千秋;天地知我,家人无忧”十六字,从容就义。消息传到福州,隆武帝三天没上朝,对着北方磕了三个头:“先生,朕对不住你!”
隆武帝知道,靠郑芝龙是没指望了。他决定自己干——带着愿意追随的文臣武将,离开福州,去江西联合抗清义军。顺治三年(1646年)正月,隆武帝率数千禁军“御驾亲征”,一路上百姓夹道欢迎,有个瞎眼的老秀才摸着龙旗哭道:“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见到大明的天子亲征!”隆武帝掀开车帘,对着百姓拱手:“朕此去,若不能复中原,誓不还!”
他这一走,郑芝龙彻底没了顾忌。当年八月,清军主帅博洛兵临仙霞关(福建与浙江交界处),郑芝龙竟下令守军“撤防让道”。清军几乎兵不血刃就进入福建,博洛派人给郑芝龙送了封信:“若降,封闽粤总督;若抗,屠福州城。”郑芝龙毫不犹豫,带着儿子郑渡(郑成功哥哥)剃了头发,捧着印信去清营投降——他以为凭自己的实力,清军总会给块地盘,却不知清廷早就看透了这个反复无常的海盗,后来直接把他押到北京圈禁,直到康熙年间处死。
郑芝龙降清的消息传到隆武帝军中时,他们正在汀州(今福建长汀)休整。汀州知府吴之屏捧着地图哭道:“陛下,清军已占了福州,正分三路杀向汀州,咱们快往南逃吧,去广东找永明王(朱由榔)!”隆武帝望着帐外的青山,突然笑了:“逃?朕从南阳逃到南京,从南京逃到福建,如今还能逃到哪里去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