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19章 雍正除弊削手足(第3页)

 在强化皇权方面,雍正帝于雍正七年设立军机处,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,将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这一举措,正是对“八爷党”把持朝政的直接反击——军机处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,完全听命于君主,彻底终结了宗室诸王干政的历史。

 值得注意的是,雍正的清算并非滥杀无辜。对于未参与党争的兄弟,如皇十三子胤祥、皇十七子胤礼,他则予以重用。胤祥被封为怡亲王,总理户部,成为雍正最信任的助手,死后还获配享太庙的殊荣。这种“区别对待”,显露出雍正的政治智慧:他打击的是威胁皇权的“朋党”,而非所有手足。

 雍正帝的清算,在当时便引发巨大争议。朝鲜使臣李宜显在《燕行录》中记载:“清主(雍正)即位后,杀戮兄弟,株连甚广,朝野汹汹,人怀危惧。” 这种“峻厉”的统治风格,让他获得“暴君”之名。

 但从长远来看,清算党争为雍正朝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。至雍正末年,国库储银从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至六千余万两,吏治相对清明,为“康乾盛世”的延续提供了保障。正如史学家孟森在《明清史讲义》中所言:“世宗之刚毅,除积弊,清吏治,实为数百年所未有。其手段虽酷,然成效彰彰。”

 民间对雍正清算兄弟的故事,多通过戏曲、小说传播,如《大义觉迷录》中曾静指控雍正“弑兄杀弟”,虽被官方驳斥,却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素材。直至今日,影视剧中的雍正形象,大多是“冷酷多疑”“铁腕无情”的形象。

 雍正帝对政敌的清算,是一场交织着权力斗争与治国理想的政治风暴。他以“削手足”的决绝,铲除了威胁皇权的朋党势力,为革除积弊扫清了障碍;但也因手段酷烈,留下了“寡恩”的骂名。这场清算,既是他巩固统治的必然选择,也折射出封建皇权的残酷本质——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,亲情与道义往往不堪一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