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26章 四库全书纂修始(第3页)

 - 文源阁:位于圆明园,乾隆四十年(1775年)建成,藏第三部,毁于咸丰十年(1860年)英法联军之火。

 - 文津阁:位于承德避暑山庄,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建成,藏第四部,现藏国家图书馆。

 江南三阁包括:

 - 文宗阁: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,乾隆四十四年(1779年)建成,藏第五部,毁于太平天国战乱。

 - 文汇阁:位于江苏扬州大观堂,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建成,藏第六部,同样毁于太平天国战乱。

 - 文澜阁: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孤山,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建成,藏第七部,战乱中部分散佚,后经补抄恢复完整。

 七阁均“仿天一阁之制,前有池,后有山,阁分六间,取‘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’之意,以避火灾”(《南巡盛典》卷三十一)。其中江南三阁允许文人入阁抄阅,“士子有愿读中秘书者,许其呈明,赴阁抄录”(《清高宗实录》卷一千一百七十九),推动了文化的传播。

 《四库全书》的纂修,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空前壮举,但其影响却具有鲜明的双重性。

 从积极方面看,它系统整理了历代典籍,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。许多失传已久的书籍,如《旧五代史》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等,均从《永乐大典》中辑出,得以重见天日。全书的分类与提要,为后世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,清代乾嘉学派的兴起,便与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有直接关联。历史学家陈寅恪评价:“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,使中国传统学术得以系统总结,其功不可没。”

 从消极方面看,它的思想审查造成了文化灾难。大量具有反清思想、民族意识的书籍被销毁,导致许多珍贵文献永久失传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文化专制政策压制了思想活力,使清代学术逐渐陷入考据的窠臼,缺乏创新精神。鲁迅在《且介亭杂文》中尖锐指出:“清人纂修《四库全书》而古书亡,因为他们变乱旧式,删改原文。”

 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,随着最后一部《四库全书》抄成,这场历时18年的文化工程宣告完成。此时的乾隆帝已年过八旬,站在文渊阁前,望着堆积如山的典籍,或许会想起自己当年的谕旨:“朕欲俾古今图籍,荟萃无遗,永昭文治之盛。”(《清高宗实录》卷九百二)这一愿望在形式上实现了,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,却远非一部丛书所能涵盖。

 如今,幸存的四部《四库全书》(文渊阁本在台湾,文溯阁本在甘肃,文津阁本在北京,文澜阁本在杭州)已成为两岸共同的文化瑰宝。它们不仅见证着清代盛世的文治雄心,更警示着后人:文化的繁荣,既需要系统的整理与传承,更需要开放的心态与包容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