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63章 马关条约割台湾(第2页)

就在朝堂争论不休时,台湾岛上已是风雨欲来。三月二十九日,割台的消息通过电报传到台北,巡抚唐景崧收到电报时,手一抖,茶盏摔在地上,碎片溅起的茶水打湿了奏稿。他连夜召集台湾士绅,在府衙大堂宣读电文,读到"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...永远让与日本"时,满座哗然。

"朝廷怎能如此!"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猛地站起,是前工部主事丘逢甲。他祖籍广东蕉岭,生于台湾苗栗,自幼熟读经书,深知海疆之重。"台湾自康熙年间入版图,二百余年生聚,数百万同胞,岂能沦为异族奴隶?"他将手中的茶碗狠狠砸在地上,瓷片飞溅中,声音因愤怒而颤抖,"我等愿与台湾共存亡!"

满堂士绅齐声响应,有人当场写下血书,有人脱下长衫露出刺着"忠君保国"的臂膀。次日,台北民众罢市三日,数千人聚集在巡抚衙门前,高呼"愿人人战死而失台,决不愿拱手而让台"。台湾总兵刘永福也从台南发来急电:"永福虽老,愿率黑旗军与台共存亡,决不退缩!"(《台湾通史》卷33)

这些声泪俱下的请愿,最终化作一份万言血书,由台湾举人汪春源等带往北京。四月初八,汪春源跪在都察院门前,捧着血书痛哭:"台湾百姓,男愿为兵,女愿运粮,誓与日本决一死战!求朝廷收回成命!"可此时的清廷早已签下条约,血书递上去,如石沉大海。

马关的春帆楼里,李鸿章终于在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。四月十七日,《马关条约》正式签订。李鸿章忽然想起同治年间与伊藤在天津会面的情景,那时伊藤还只是个不起眼的使团随员,曾向他请教洋务,如今却成了主宰中国命运的对手。"台湾百姓恐不易服,"李鸿章低声说,"还望贵国善待。"

伊藤博文笑了笑:"此乃我国内政,不劳中堂费心。"

消息传到台湾,全岛哀恸。丘逢甲在台中组织"台湾民主国",推唐景崧为总统,自己任副总统兼义军统领,以"永清"为年号,意为永远臣服清朝,实则是在无援之下的无奈之举。五月初二,日军在基隆登陆,唐景崧率军抵抗三日,终因兵力悬殊弃城而逃,台北陷落。

真正的血战发生在台南。刘永福的黑旗军与丘逢甲的义军并肩作战,在新竹、苗栗、彰化等地与日军展开拉锯。彰化保卫战时,黑旗军将领吴彭年率三百余人死守八卦山,日军以重炮轰击,吴彭年身中数弹,仍高呼"杀贼"不止,最终与全营将士一同战死。日军占领八卦山后,发现清军的尸体堆里,有白发老者,有稚气未脱的少年,还有抱着婴儿战死的妇人(《日清战争实记》第37编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