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9章 辛丑条约国权丧(第2页)
条约第七条规定:\"拆毁大沽炮台及北京至山海关沿线炮台\",并允许各国在天津、唐山、山海关等12处\"留兵驻守\"。这意味着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军事屏障被彻底拆除,列强的炮舰随时可直抵通州。李鸿章曾试图争取保留大沽炮台,却被英国公使萨道义怼回:\"若清廷能保证不再排外,炮台留之何用?\"(《英国蓝皮书》)
更屈辱的是\"惩办祸首\"条款。载漪、载勋等8人被判处死刑(或赐死),毓贤、赵舒翘等13人被革职流放,各省督抚中曾支持义和团的56人被革职查办。连徐桐、刚毅等已死官员也被追夺官爵,\"天下共弃\"。慈禧为保全自身,竟在回电中称\"诸事照办\",这种妥协让李鸿章心寒,他对儿子李经方说:\"太后只顾自保,置国体于不顾矣。\"(《李鸿章家书》)
条约还规定:\"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'与诸国仇敌'的组织,违者处死\",地方官若辖区内发生反帝事件\"必须立时弹压惩办\",否则\"即行革职,永不叙用\"。这条款如同给国人戴上了精神枷锁,两江总督刘坤一在给友人的信中叹息:\"此后民气益沮,国将不国。\"(《刘坤一遗集》)
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(1901年9月7日),签约仪式在西班牙使馆举行。李鸿章穿着朝服,由两名侍卫搀扶着走进大厅,各国公使端坐两侧,目光如刀。庆亲王奕匡的手抖得握不住笔,李鸿章轻声说:\"王爷莫慌,天下骂名,我一人担之。\"(《清史稿·李鸿章传》)
当他在条约上签下\"李鸿章\"三个字时,笔尖在纸上停留了许久。这一幕被法国记者拍下,照片后来刊登在《小巴黎人报》上,配文写道:\"一个帝国的葬礼。\"
签约后,俄国公使格尔思单独找到李鸿章,提出要签订《中俄密约》,企图攫取东北的铁路权和采矿权。李鸿章此时已油尽灯枯,只是闭目摇头。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:\"此生所签条约,以此为最辱,不觉涕下。\"(《李鸿章未刊日记》)
消息传回西安行在,慈禧正忙着准备回銮,得知条约签订竟长舒一口气:\"总算平安了。\"(《德龄公主回忆录》)而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帝,听到\"赔款4.5亿两\"的消息时,砸碎了案上的玉如意,哭喊着:\"如此下去,朕何面目见祖宗!\"(《光绪朝起居注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