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3章 同盟会兴革命潮(第2页)
孙中山则奔波于世界各地,为革命募集资金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他在吉隆坡华侨会馆演讲时,指着台下的橡胶园主说:\"诸君在海外经商,受尽洋人欺凌,皆因祖国不强。若革命成功,建立民国,诸君回国投资,必能扬眉吐气。\"(《孙中山南洋演讲集》)华侨们深受触动,当场认捐数万元。仅1905至1907年,同盟会便从海外募集到二十多万银元,为武装起义提供了关键资金。
在国内,同盟会员们深入新军、会党,秘密发展组织。安徽的徐锡麟在巡警学堂担任监督,借机培养革命骨干;四川的熊克武在泸州设立\"酒肆\",作为联络据点;湖南的焦达峰则加入哥老会,成为\"龙头大哥\"。到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同盟会已在国内十八省建立分会,会员达数万人,连张之洞的门生吴禄贞都暗中加入,在新军第六镇中发展势力。
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(1907年1月),萍浏醴起义打响了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枪。湖南浏阳的会党首领龚春台以\"中华国民军南军革命先锋队\"名义发布檄文,宣称\"必破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,不使君主一人独享特权于上\"(《萍浏醴起义史料》)。起义军十几天内发展到三万人,一度攻占萍乡煤矿,却因缺乏统一指挥、装备落后,最终被清军镇压,刘道一、蔡绍南等志士牺牲。
孙中山在河内得知消息,既痛惜又振奋:\"此次起义虽败,然革命思想已深入民心。\"(《孙中山年谱》)他随即策划了一系列西南边境起义:1907年5月的潮州黄冈起义,7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,9月的钦州防城起义,12月的镇南关起义。在镇南关之役中,孙中山亲赴前线,在战壕里为伤员包扎,还亲手发炮轰击清军阵地,事后笑着说:\"吾亦能为战士矣。\"(《黄兴回忆录》)
这些起义虽遭遇失败,却动摇了清廷的统治根基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的河口起义中,黄兴率革命军一度占领云南河口,控制边防督办署,清军士兵纷纷倒戈,喊出\"打倒满清\"的口号。连湖广总督张之洞都在奏折中惊呼:\"革命党行踪诡秘,蔓延迅速,若不速剿,恐成燎原之势。\"(《张文襄公全集》)
宣统二年三月(1910年4月)的广州新军起义最为鼓舞人心。倪映典率三千新军在城郊起义,与清军展开巷战,他身先士卒,中弹牺牲时仍高呼\"共和万岁\"。起义失败后,清军在广州城外搜捕革命党,年仅24岁的同盟会员温生才愤于满汉不平,刺杀了广州将军孚琦,被捕后面对审讯,厉声说道:\"我一汉人,岂能坐视满虏宰割?\"(《温生才就义记》)
但连续的失败也让部分会员产生动摇,章太炎、陶成章等人甚至要求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。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、赵声等骨干,坚定地说:\"屡败屡战,乃革命常态。吾辈当集全党之力,再举广州!\"(《槟榔屿会议记录》)这次会议决定在广州发动大规模起义,由黄兴担任总指挥,赵声负责统筹,计划占领广州后北伐,直捣京师。
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(1911年4月27日),黄花岗起义爆发。黄兴率一百二十余名\"选锋队\"(敢死队)猛攻两广总督署,他右手被打断两根手指,仍坚持指挥战斗,喊出\"今日之事,有死而已\"的壮语。(《黄兴自述》)起义军与清军激战一昼夜,终因寡不敌众失败,林觉民、方声洞、喻培伦等72名烈士遗骸被葬于黄花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