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 袁世凯北京就职
1912年3月10日清晨,北京东城的外交部大楼外,北洋军士兵荷枪实弹站成两列。楼前广场上,风沙打在"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"的红色横幅上,发出簌簌声响。袁世凯的马车在卫队护送下缓缓驶来。
一个月前,南京临时政府的专使蔡元培抵达北京时,曾对袁世凯"愿赴南京就职"的表态抱有期待。他在给孙中山的密信中写道:"袁公接待甚恭,谈及共和,言辞恳切,似有诚意。”
2月29日晚,蔡元培下榻的石大人胡同迎宾馆突然被枪声惊醒。驻扎在朝阳门的北洋军第三镇士兵以"索饷"为名哗变,沿街焚烧商铺,子弹甚至击穿了迎宾馆的窗户。蔡元培与宋教仁等专使蜷缩在地窖中,听着外面"袁宫保不能走"的呼喊,突然明白这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剧本。据《蔡元培日记》记载,次日清晨他见到袁世凯时,对方"捶胸顿足,连声致歉",可谈及南下之事,却话锋一转:"北方军心动荡,若我南下,恐生大变,届时不仅皇室难保,共和亦危矣。"
这场兵变的导演正是袁世凯,兵变次日,英、美、日等国驻华公使便联合照会临时政府,称"北京局势危急,若袁公离京,各国将派兵保护侨民";北洋将领段祺瑞、冯国璋更是联名通电:"舍袁公无人能镇抚北方,若强令南下,我等愿以死殉国!"
南京方面无奈妥协。3月6日,临时参议院通过决议:"允许袁世凯在北京就职,临时政府迁往北京。"
上午10时,就职典礼在外交部大楼正厅举行。袁世凯站在临时搭起的礼台上,左侧是面色凝重的蔡元培,右侧是各国驻华公使,身后则是徐世昌、赵秉钧等北洋心腹,一幅新旧势力交织的图景,恰是此时中国的缩影。
"颠覆满洲专制政府,巩固中华民国,图谋民生幸福,此国民之公意,文实遵之......"袁世凯宣读就职誓词,声音洪亮,带着河南项城口音。他特意将孙中山就职时的"颠覆"改为"倾覆",又在"谨守宪法"前加上"其宣誓遵守之",细微的改动藏着微妙的心思——为日后解释"宪法"留下了余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