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第10章 张勋的复辟闹剧(第3页)
复辟失败后,张勋躲在荷兰使馆,后来移居天津租界,当起了寓公。他买下大片房产,开了家“松寿堂”,院子里养着鹿和孔雀,据说鹿是象征“禄位”,孔雀是盼着“复辟再开屏”。
他依旧留着辫子,连家里的佣人都得扎条假辫。有次梅兰芳去拜访,见他正教孙子背《论语》,小家伙背错一句,他拿起戒尺就打手心:“记住了!君君臣臣,这才是正道!”但他也不是全然糊涂,晚年投资银行、当铺,成了天津的大富豪。有次冯玉祥来借钱,他眼皮都没抬:“要钱没有,要辫子我给你一根!”
1923年9月12日,张勋在天津病逝,享年69岁。临终前,他让儿子把辫子剪下来,缝在自己的寿衣里:“我生是大清的人,死是大清的鬼。”他的葬礼上,前清遗老穿朝服哭灵,民国官员送挽联,连溥仪都派了内侍来吊唁。送葬队伍里,辫子军老兵们拖着花白的辫子,边走边唱他编的军歌:“辫子长,辫子香,保着皇上坐朝堂……”
张勋的一生,像面歪扭的哈哈镜,照出了民国初年的荒诞。他是个彻底的“旧派人”:对清朝的忠诚刻进骨子里,哪怕帝制已被扫进垃圾堆,还抱着“复旧”的幻想不放。
但抛开“逆贼”的标签,他又有着草莽英雄的底色:出身底层却讲义气,对下属宽厚,对朋友实在。连孙中山都评价他:“张勋愚忠,其人虽逆,其心可悯。”他的悲剧,在于把“忠诚”用错了地方——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,死守着腐朽的旧制度,终究只能成为历史的笑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