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章 暗线之上的人情债(第2页)
"什么货?"顾承砚的声音很轻,像怕惊飞了什么。
"丝绸。"沈夫人的指甲掐进掌心,"可后来我收拾他遗物,在夹层里翻到张货单——写的是'白厂丝叁拾担',可码头的老陈说,那船货沉得离谱,根本不是生丝。"她突然掀开木箱,里面整整齐齐放着十几张盖着"大和商事"印章的单据,"他说这是要烧的,可我......"
苏若雪的呼吸陡然急促。
她掏出随身的算盘,指尖在珠串上翻飞——上个月被日商截留的那批白厂丝,数量、船期、承运商号,竟和沈夫人手里的单据一一对应。"山本通过中间人包下空船,用生丝做幌子,实际运的是......"她抬头望向顾承砚,眼里闪着光,"他的物流网,藏在最普通的丝绸运输里!"
顾承砚摸出怀表。
表盖内侧"慎行"二字被体温焐得温热——那是赵老板上周在汇丰银行顶楼递给他的,说"往后查账,或许用得着"。
他合上表盖,对沈夫人弯了弯腰:"这些单据,能借我几日?"
沈夫人望着他胸前晃动的平安符——和方才苏若雪塞给她的那枚"出入平安"红绳结,是同个城隍庙的香灰。
她把木箱推过去,箱底的单据发出沙沙的响:"顾先生说要斩草除根,我这把老骨头,就帮你们掀掀草皮。"
雨不知何时停了。
顾承砚抱着木箱跨出沈宅时,看见弄堂口的梧桐叶上坠着水珠,折射出半道彩虹。
苏若雪跟在他身后,手里攥着沈夫人硬塞的两包梅干菜,发梢还滴着水,却笑得像朵刚开的玉兰:"我回账房对单据,你呢?"
"找赵老板。"顾承砚摸了摸内袋里的船票,那是三天前就备好的后手,此刻却突然觉得,或许用不上了。
他望着远处汇丰银行的尖顶在云缝里闪了闪,把木箱抱得更紧了些,"查沈掌柜当年的货运底单。"
苏若雪的脚步顿了顿。
她望着他挺直的背影,突然明白顾承砚说的"斩草除根"是什么意思——不是躲在腌菜缸后面等刀落,而是顺着这根线头,把山本埋在上海滩的根须,一根一根,全拽出来见光。
雨幕初歇的汇丰银行大厅,水晶吊灯在顾承砚发梢的水珠上折射出细碎光斑。
他抱着木箱冲进旋转门时,赵老板正站在柜台后核对当日流水,镜片上的反光突然一顿:"顾少东家这是刚从黄浦江里捞出来?"
"捞的是山本一郎的尾巴。"顾承砚将木箱搁在大理石台面,掀开箱盖的瞬间,"大和商事"的朱红印鉴在冷光下刺得人眼疼,"赵叔,我要查沈记绸行十年前所有货运押汇底单,特别是和日本商行的往来。"
赵老板的钢笔"啪"地掉在账本上。
他推了推金丝眼镜,俯身扫过箱内单据,喉结动了动:"三年前法租界仓库走水,好些旧档案都烧了......"
"但您的保险库没烧。"顾承砚指节轻叩柜台,"我父亲说过,汇丰替顾家存着半条命——当年他给沈掌柜垫的八百两,走的就是贵行的汇票。"
赵老板突然笑了,眼角的皱纹堆成朵菊花。
他绕过柜台,拍了拍顾承砚湿冷的肩膀:"跟我来。"
保险库的铁门发出沉重的吱呀声,霉味混着旧纸的陈香涌出来。
赵老板举着煤油灯,光晕在积灰的木架上跳动,照见"1928-1930年货运押汇"的牛皮标签。
顾承砚抽下最顶层的档案盒,封皮上"沈记绸行"四个字被虫蛀得残缺,翻开却是工整的毛笔字:"白厂丝二十担,押汇银一千两,收款人:山本一郎"。
"山本?"赵老板的灯盏晃了晃,"这名字上个月在我们这儿开了三个户头,全是丝绸商行的空壳。"他又抽出一本,"看这儿——沈记去年十二月的汇款,名义是采购生丝,可收款账户在长崎。"
顾承砚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。
他想起沈夫人说的"货沉得离谱",想起码头上被日商截走的白厂丝——山本用生丝做幌子,真正运输的是见不得光的东西,而沈记的货运单,正是他洗白资金的遮羞布。"这些底单我要全部复印。"他声音发紧,"越快越好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