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章 火光中的棋局(第3页)
陈立言的手指在草案上慢慢划过“技术保留条款”“工人培训计划”,忽然笑了:“顾少这算盘,倒是比财政部的老学究们打得精。”他摘下眼镜擦拭,镜片映出顾承砚身后那幅《松鹤图》——原主纨绔时挂的牡丹图早被撤了,“行,我今晚就发密电回南京。要是委员长问起……”
“就说这是上海商民的诚意。”顾承砚起身送客,阳光落进他眼底,像淬了把刀,“总不能让鬼子占了地,还顺走咱们的织机。”
夜幕降临时,新搭的临时指挥所里飘着油墨味。
顾承砚俯身在地图前,红蓝铅笔在沪宁线上画了道粗粗的红线,身后传来棉布鞋踏过木板的轻响——不用回头也知道是苏若雪,她总爱把银镯子往腕子上推推,免得碰出声音。
“他们今天在码头痛失张助理和周明远,明天该急了。”苏若雪的声音像浸了温水的丝绸,落在他后颈,“我查了周明远的账,这半年有七笔汇款去了虹口的‘菊屋茶社’——那是松井商社的暗桩。”
顾承砚直起腰,转身时带起一阵风,吹得她鬓角的碎发乱飞:“急了才好。”他指尖点在地图上“江阴”的位置,“他们要破坏运输线,咱们就把运输线变成网——老周的护卫队今晚就能到位,码头的巡捕房也买通了三队人。”
苏若雪伸手替他理了理歪掉的领扣,银镯子贴着他喉结:“可你忘了,他们还有枪。”
“我没忘。”顾承砚握住她的手,掌心的薄茧蹭过她腕间的银饰,“但他们更怕咱们把‘战时经济委员会’的牌子挂出去——那意味着全上海的工厂都绑在一条船上,炸了顾家的织机,就得担着得罪五十家老板的风险。”
窗外的探照灯突然扫过指挥所的窗户,白晃晃的光在两人脸上晃了晃。
电报员小吴抱着电报机撞开门,军靴在地上磕出两声响:“顾少!苏姐!刚截到的密电——”他喘得厉害,额角的汗滴在电报纸上,晕开团墨渍,“敌军前锋部队已渡过淮河,预计三日内抵达黄陂!”
顾承砚的手指在地图上顿住,目光扫过“黄陂”两个字时,突然想起上午陈立言离开前说的话:“委员长在庐山,最挂心的就是上海的工业命脉。”
苏若雪轻轻抽回手,银镯子在腕间晃出清响。
她望向窗外,黄浦江的汽笛声正穿透夜色,像某种濒临破碎的呜咽。
指挥所里的挂钟“当”地敲了八下。
小吴还在喘:“商会的人说……说是不是该尽快……”
“先把电报抄三份。”顾承砚打断他,指尖重重按在“战时经济委员会”的草案上,“一份送南京,一份送杜月笙杜先生,最后一份——”他抬眼看向苏若雪,眼底有星火在烧,“贴到商会门口的布告栏里。”
苏若雪突然笑了。
她的笑在夜色里像盏灯,照亮了指挥所墙上新贴的标语:“实业救国,匹夫有责”。
而江对岸,虹口的方向,某栋挂着“松井物产”木牌的小楼里,日本商社的电话突然炸响。
“顾承砚?”电话那头传来阴恻恻的日语,“他以为绑住了上海的商人,就能挡住皇军的坦克?”
听筒里的电流声刺啦作响,混着远处传来的汽笛,像极了某种倒计时的声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