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章 信心之战,无声惊雷(第2页)
顾承砚望着她睫毛在眼下投出的阴影,忽然想起穿越前在课堂上教过的"信心指数模型"——那时他对着ppt说"信心是经济的软黄金",如今才懂,这软黄金是眼前人逐字核对的账册,是老陈跑烂的皮鞋底,是周老板拍着胸脯说"我米行的仓单全给你"的底气。
天刚蒙蒙亮,老陈撞开后厅的门,手里举着刚印好的《白皮书》:"顾先生!
申报、新闻报、时事新报都同意头版连载,电台说八点整播特别节目,连汇丰银行的经理都派人来要样刊!"
苏若雪站起身,将最后一页账册合上:"数据没问题。"她的声音里带着疲意,却亮得像星星,"他们用谣言织网,我们就用真相做剑。"
顾承砚接过《白皮书》,封皮上"民族资本信心白皮书"八个字还带着墨香。
他望向窗外,街头已经有人举着告示栏在张贴,报童的吆喝声远远传来:"看嘞!
民族企业真实数据大公开——"
电话铃突然响起。
老陈接起,捂住话筒冲顾承砚喊:"顾先生,《东方日报》的记者说要专访您,问什么时候方便......"
顾承砚摸出怀表,秒针正指向"8"。
他望着苏若雪,她眼里的光比三年前更亮,像团烧得更旺的火。
"告诉他们。"他整理好西装领口,"我随时都在。"
《东方日报》的采访车停在商会楼下时,顾承砚正对着穿衣镜调整领结。
苏若雪站在他身侧,指尖替他理平西装前襟的褶皱:"方才老陈说记者带了速记员,你说的每句话都会见报。"
"正该如此。"顾承砚望着镜中两人重叠的影子,喉结动了动,"三年前我在课堂上教学生'舆论是经济的杠杆',今天要让全上海看看——这杠杆握在我们自己手里。"他转身时,西装下摆带起一阵风,吹得苏若雪鬓角的碎发轻颤,"若雪,你去接待室等我。
等会儿记者若问起数据,你就把航运业那组周转率的图表递过去。"
接待室的百叶窗漏进细碎晨光,照得记者的钢笔尖发亮。
《东方日报》主笔张实秋推了推金丝眼镜,第一问便直戳要害:"顾先生,有日商代表称'民族企业依赖政策庇护,难与国际标准接轨',您如何回应?"
顾承砚的指节在藤椅扶手上轻点两下。
他想起昨夜与苏若雪逐字推敲的答词,想起账册里那串被红笔圈出的"南洋订单增长率37%",喉间突然漫上股热:"外资可以进来,但必须透明。"他身体前倾,目光灼灼,"就像我们的《信心白皮书》摊开在报馆案头——库存、订单、利润,每笔数字都经得起审计。
竞争可以存在,但必须公平。"他抓起桌上的白皮书拍在茶几上,纸张震得茶杯叮当响,"我们不怕挑战,只怕欺骗。
用谣言唱衰市场,用假数据动摇人心——这不是商业竞争,是强盗逻辑。"
速记员的铅笔在本子上飞转,张实秋的瞳孔微微收缩。
他注意到顾承砚说"欺骗"二字时,坐在角落的苏若雪轻轻攥紧了手中的图表夹,指节泛白却没发一言——这比任何表态都有力。
采访结束时,苏若雪将整理好的航运数据递给张实秋:"这是招商局刚送来的最新航次记录。"她的声音温温柔柔,却带着钉子般的分量,"您若去吴淞口码头看看,会发现顺昌号货轮今天装的,是运往新加坡的三十箱顾氏绸缎。"
午后的霞飞路,报童的吆喝声比往日更响:"看东方日报头版!
顾承砚放话:外资要透明,竞争须公平——"顾承砚站在商会二楼窗前,望着报摊前围拢的人群。
穿竹布衫的米行伙计拍着报纸喊"说得痛快",戴金丝眼镜的银行职员捏着报纸点头,连黄包车夫都凑过去看,车把上的铜铃被碰得叮当响。
"顾先生!"老陈撞开玻璃门,额角的汗滴在西装前襟,"四明银行的王经理来电话,说民营银行联合会想跟咱们谈'信心债券'。"他喘着气把电报拍在桌上,"他们说您在专访里提的'用民间资本筑信心'正合心意,愿意以三厘五的年化利率承销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