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1章 洋旗之下,暗涌再起(第2页)
男人正和华俄道胜银行的买办低声说着什么,手指在茶几上敲出有规律的节奏。
“听说最近有新的外资要进上海?”他转着茶盏,杯底在玻璃台面压出个水痕。
参赞的瞳孔微微收缩,说道:“顾先生消息倒是灵通。那位是欧亚贸易联盟的首席代表,说要在闸北建纺织厂,还说......”他压低声音,“要和上海最有实力的实业家‘深度合作’。”
顾承砚的指节在西装口袋里攥紧。
口袋里还装着阿福凌晨送来的纸条,墨迹被油纸护得很牢:“箱内为文件箱,标‘欧亚贸易联盟’,每箱重约三十斤,有锁。”三十斤的文件箱——他在哈佛读mBA时,见过这样的箱子,装的不是合同,是股权书、抵押契,还有......他喉结滚动了下,没敢往下想。
茶会散场时已近正午。
苏若雪站在饭店门口等他,手里抱着个牛皮纸档案袋,发梢沾着细雪——不知何时,天空飘起了今冬的第一场雪。
她把档案袋塞进他怀里,指尖冻得通红,说道:“海关申报单在最上面,商会登记数据在夹层。”
顾承砚翻开申报单的手忽然顿住。
最上面一页的货轮吨位写着“两千吨”,可根据他昨夜在码头用步量的船身长度,实际吨位至少多了三百吨。
雪落在申报单上,晕开个淡墨的圆,像滴未干的血。
苏若雪抬头看他,睫毛上沾着雪粒,说道:“我比对了前三个月的......”
“先回家。”顾承砚把档案袋护在胸口,转身时大衣下摆扫落肩头的雪,说道:“若雪,把账房的算盘带上。”
他望着远处被雪雾笼罩的黄浦江,那艘陌生货轮的影子还在江面上浮着,像块沉不下去的铁。
而他怀里的档案袋,正随着心跳微微发烫——有些数字的破绽,只有拨响算盘珠子时,才会发出最清晰的警报。
顾家宅的书房里,留声机放着《茉莉花》的调子,苏若雪却充耳不闻。
她跪在红木书案前,算盘珠子在指尖翻飞,每一声"噼啪"都像敲在绷紧的琴弦上。
申报单的边角被她捏出毛边,最末一行"关税已缴"的红戳在台灯下泛着冷光——可比对完商会备案的税单底册,那串数字根本没在工部局的账本上出现过。
"承砚。"她突然按住算盘,骨节泛白,"这批木箱根本没缴关税。"
顾承砚正对着军统送来的电报抄件,钢笔尖在"林慕白"三个字上戳出个洞。
听见这话,他抬头时眼底的暗涌几乎要漫出来:"申报单写的'精密仪器'?"
"连型号都没标。"苏若雪抽出夹层里的另一页纸,是她凌晨在工部局档案库抄的设备进口规范,"正规申报要注明制造商、功率、用途,可这里......"她指尖划过空白的"技术参数"栏,"像故意留的破绽。"
顾承砚的后颈腾起凉意。
三个月前梅社复兴会覆灭时,他在林慕白的密室里见过类似的空白文件——那是专门用来装伪造债券的箱子。"微型印刷机。"他突然开口,声音发涩,"或者无线电零件。"
苏若雪的睫毛猛地一颤。
去年冬天,日商在闸北仓库藏过一批电台,后来全进了76号特工总部。
她摸出随身的银哨子攥在手心,金属凉意顺着掌心渗进血管:"我让人盯着码头的木箱了,可......"
"军统的消息。"顾承砚把电报推过去,墨迹未干的"林慕白密电"几个字刺得她眼睛疼,"那鹰钩鼻上周在香港和林慕白通过三次电报。
梅社的老钱没烧干净,现在要借外资的壳子卷土重来。"
窗外的雪越下越急,打在玻璃上发出细碎的响。
苏若雪突然起身,斗篷扫落案头的茶盏。"去商会。"她抓起顾承砚的西装外套递过去,"得让大家知道,这次不是普通商战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