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5章 逆风翻盘,金融博弈(第2页)

 您说,这样风险可还大?"

 胡老板的算盘珠子突然停了。

 他盯着顾承砚眼里的光,想起上个月陈永康被抓时,这年轻人也是用同样的眼神说"通敌者死路一条"——那回他信了,结果陈永康的布行果然倒了,福源钱庄没跟着栽进去。"成,"他把票样往桌上一拍,"我福源钱庄入这清算所!"

 七月初七那天,第一批十万块的"战时商业本票"正式流通。

 顾承砚站在四马路兑换点的门口,看着布庄伙计接过本票时眼睛发亮,米行老板捏着票子跑去铁厂兑生铁时脚步生风。

 苏若雪挤在人群里,月白衫角沾了点墨迹,正踮脚帮老裁缝看票子上的兑换期限——她的笑声混在铜钱碰撞声里,像春天的溪水漫过龟裂的田。

 可到了第七天,顾承砚在清算所的账册上发现了异样。

 本票的流通量每天都在涨,可日资的正金银行、住友银行却突然往市面上撒出大笔现银。

 更蹊跷的是,有几个兑换点收到的本票,出票商号竟是从未听说过的"广源行泰兴号"——这些名字,他在三井洋行的进货单上见过。

 "承砚,"苏若雪举着张皱巴巴的本票跑进来,票面上的钢印歪歪扭扭,"同福里的茶栈说,有个穿黑绸衫的男人,拿这票子要兑二十石大米。

 可广源行根本没在我们这儿登记过抵押......"

 顾承砚的指尖掐进掌心。

 他望着窗外渐沉的夕阳,突然听见黄浦江上传来悠长的汽笛——那是日本商船进港的声音。

 顾承砚捏着那张伪造的本票,指腹能触到纸张边缘的毛糙——这是用最普通的土纸印的,暗纹处的竹纤维东倒西歪,哪有苏若雪特意选的厚皮纸里藏着的蚕丝纹路?

 钢印倒是模仿了联盟的样式,可仔细看,"沪商联盟"四个字的笔画比原版粗了半分,像是拿旧钢模磨过的。

 "三井这是要砸咱们的信用。"苏若雪的指甲掐进桌沿,月白衫袖下的手腕绷得发白,"同福里的茶栈今天退了七张假票,老周头攥着票子哭,说这是他给闺女攒的嫁妆钱。"她突然抓起桌上的算盘,珠子噼里啪啦响成一片,"要是假票越传越多,明天米行的张老板就得拒收本票,后天绸庄的伙计就要堵咱们门口要现银......"

 "停。"顾承砚按住她的手。

 他的掌心还留着假票的触感,像块硌人的砂粒。

 现代货币银行学的课本在他脑子里翻页,防伪技术、信用维护、危机公关——这些词突然活了,在他太阳穴里跳。"若雪,你记不记得印刷局的王师傅说过,他们能调一种'显影墨'?"他抓起笔在假票背面画圈,"真票的暗纹是用蚕丝和纸浆一起抄的,假票是后期印上去的,拿酒精一擦就花。

 钢印的模子我们重新刻,每个兑换点配不同的编号,比如同福里是'沪一',四马路是'沪二'......"

 苏若雪的眼睛亮起来。

 她抽回手,从抽屉里翻出个牛皮纸包,里面是印刷局新送的样票:对着光,蚕丝暗纹在"战时商业本票"六个字下织成细网;用酒精棉签轻擦钢印,朱红色的印泥纹丝不动,假票上的仿冒印子却晕开一片红雾。"王师傅还说,"她的手指抚过票角的暗码,"每张票子都有流水号,前两位是兑换点编号,后四位是出票顺序,我们每天往《申报》登当日有效号段。"

 顾承砚突然笑了。

 这笑带着点狠劲,像春寒里抽芽的竹,脆生生要顶开压着的石头。"去把《申报》的陈主编请来。"他扯松领口的盘扣,"我要写篇《告同胞书》,把三井的鬼蜮伎俩摊在太阳底下晒。"

 三日后的《申报》头版,顾承砚的文章占了半版。

 他站在四马路兑换点的台阶上,看着报童举着报纸跑过:"看嘞看嘞!

 顾少东家揭穿日商伪钞阴谋!"苏若雪站在他身侧,手里攥着真票和假票的对比样本,正给围过来的布庄老板娘解释暗纹的门道。

 有个戴瓜皮帽的老头挤进来,举着张旧本票喊:"我这张是七月初九同福里出的,号段对不对?"苏若雪翻出当天的号段表,手指划过油墨未干的字:"对的,老伯,您这票能兑五匹杭绸。"老头抹了把眼睛,把票子小心收进贴胸的口袋。